2017年05月21日
特级滇红茶大金针金芽金丝金螺最贵多少一斤?(2)
一、引言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邂逅在天蓝地绿、山清水秀、风和日丽的滇西南边陲临沧市凤庆县,品味这里的滇红茶,一幅秉承中国茶文化之源,承载中国茶文化智慧和荣光的历史印痕和现实画卷就这样徐徐舒展开来。
品读“滇红”。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声中,滇红产业从发端到发展,生态化、规模化、园区化的“三化路径”愈加明晰,滇红产品市场化、特色化、国际化的“三化影响”愈加凸显,滇红文化的独有风格、独有风光、独有风景“三独魅力”愈加耀眼。
于是,78年间,滇红因凤庆而生,凤庆因滇红而荣。一直以来的坚持和坚守,凤庆的滇红,临沧的滇红,云南的滇红,中国的滇红,世界的滇红正一路香飘四溢。
荣誉榜上说“滇红”
1939年——“滇红功夫茶”在凤庆首先试制成功;
1988年——“凤牌”F501小包装茶叶获“熊猫杯”保健食品银质奖和“金鹤杯”奖;
1990年——“早春绿”系列产品,获全国名茶称号;
1993年7月:新一代的高科技产品——速溶茶荣获中国保健食品中医中药博览会“优秀研究”和“优秀产品”双项金奖
1995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凤牌”F101红茶和CTC红碎茶为中国茶叶名牌称号;
1996年8月28日——美国茶道专家协会授予“凤牌”红茶“特别冠军奖”,并获“凤牌滇红茶,中华第一家”的美誉;
2011年4月——“凤牌”红茶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2012年4月——“凤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4年——“滇红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辉煌历史一片叶子,让世界认识了凤庆
云南产茶历史悠久,世界红茶的起源年代也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与历史相比滇红茶是年轻了一些,从1938年诞生到现在,不到80年。可就是这短短80年的光阴,期间不乏艰苦卓绝的情节和荡气回肠的成就。
凤庆是滇红茶的诞生地,滇红功夫茶于1939年在凤庆首先试制成功。当年生产15吨销往英国,以后不断扩大生产,深受国际市场欢迎。新中国成立后,滇红原箱出口,上乘的品质成为许多红茶调高品质的味精,得到了当代茶圣吴觉农的首肯,先后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500多万美元,为国家出口创汇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制造销售公司——联合利华公司“立顿”的中国区原料主要供应商。
让我们跟随滇红的起源、发展、与名人的结缘,以及它所引领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穿越时光,探究滇红享誉世界的秘密。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不到一年时间,我国东南重点茶区相继沦陷,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红茶、绿茶货源被掐断。为开辟新的出口茶货源基地,维持我国在境外的红茶外销市场,换取外汇,支援抗战军需,1938年10月,中茶公司冯绍裘与郑鹤春一行到达昆明,沿滇缅公路一路西行,于11月初到达顺宁。正逢秋意渐浓时节,我国东南重点茶区茶树早已进入休眠期,而凤山的茶园却新芽怒放。“芽壮叶肥,白毫浓密,产量高品质好。”正符合冯绍裘的要求。据《凤庆茶厂志》记载,顺宁凤山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末年,知府琦璘就将勐库的茶籽引进顺宁,在凤山建立示范种植区。辛亥革命后,凤山茶叶的名声逐渐打响,销路也渐渐扩大。当地经营茶山的富户逐渐增加,外地人也纷纷在此开设商号,将茶叶运到下关销售,或转运昆明,加工成沱茶,内销四川。1911年后,顺宁每年出口的茶叶达到两万多驮。
当然,历史上的顺宁只产晒青茶。凤山大叶种茶到底适不适合做成红茶,谁都充满疑惑。“一向不生产红茶的云南能否生产出好的红茶?”冯绍裘也带着同样的疑问。同时,他也看到了凤山茶无可比拟的优势。冯绍裘到达顺宁的第二天,就请凤山茶园采摘了5000多克一芽二叶的鲜叶,亲自制作了红茶、绿茶各500克。“一盘红,一盘青。青如白银、红如黄金,一金一银茶叶样品。”后来将所制两个品种茶带到香港,被誉为上品。滇红茶在诞生之初就以上乘的品质、过硬的质量立足于世,就凭借其自然生态和特有的香醇征服了世界饮茶之人的味蕾。
而后为了维持我国在国外的红茶外销市场,换取外汇,支援抗战军需,1939年3月,中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顺宁实验茶厂正式成立。
1941年底,顺宁实验茶厂茶叶的加工量达到81.45吨,其中红茶40.1吨、绿茶41.35吨。后来,顺宁实验茶厂所出口的茶品远销海外市场,换取了大量外汇和军用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一吨茶换十吨钢’是滇红茶在抗日救亡道路上作出的贡献。”凤庆茶厂原党委书记罗洪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三、品牌延续:种植加工滇红茶成了一种潮流
滇红茶诞生在凤庆是凤庆的福气,“人上人制茶中茶,山外山出味中味”,在凤庆,当地茶农自家的门楣上常年贴着这样一副对联,洋溢着无法遮盖的骄傲和自豪。当然,历史沉淀下来的只是一段故事,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滇红人的努力,最终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化作成为经济优势,续写了滇红发展的新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和领导下,顺宁实验茶厂更名为凤庆茶厂。滇红发展不断扩大,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凤庆茶厂的技术员们到云南的许多地方推广大叶种茶的种植和红茶的制作工艺,帮助其他地区的农户增加收入。罗洪泽谈到,当时全省被推广茶叶种植技术的农户家庭生活水平都要普遍高于种植一般蔬菜瓜果的农户。一时间,种植滇红茶、加工滇红茶成了一种时尚,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全省茶叶种植和加工的热情。
随着滇红在国际市场上的日益闻名,滇红茶的出口渐渐不通过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省出口创汇的企业屈指可数,让罗洪泽叫得上来的大企业仅两三家,而茶叶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只要说你是凤庆茶厂的工人,别人都会高看一眼。当时物资匮乏,但茶厂的工资在整个凤庆都算高的,种茶的生产队生活水平也相对好些。”改革开放以后,凤庆有个被称作“茶叶村”的安石村,全村都种茶,村子生态环境特别好,茶在林中,人也在林中。每年,这个村子年收入高出其他村寨好多。
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后,凤庆茶厂不断转变经营机制,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产品流通渠道更为广阔。除保证完成国家出口计划,功夫红茶、红碎茶、轧制碎茶直接调云南省茶叶公司外,部分功夫红茶、大号红碎茶调供广东顺德、陆丰转供出口。仅1981年,就调供出口滇红2384吨,约占全国红茶出口总量的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