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去丁家寨(弯弓),去一户他熟悉的茶农家收茶,古树刚好有一锅,还在炒,茶农开价3500块,今年的茶少,这个价格比市场价要低4、500块了,算是友情价的友情价。
中央台报道茶山毁林种茶之后,茶山的管理严格,茶商游客一律不得进自然保护区,选茶就只能选地了,这户茶农家的地在大庙还得走出去几十分钟的路程,古树多于小树,套种不厉害,茶叶的滋味算是不错。虽然量小,我们还是想,有一斤算一斤(公斤),就坐下来等茶农炒完、揉完、晒干了带走,我们正准备去隔壁左右逛逛的时候,来了一张越野车,下来一个男人,走到锅边,拿起茶叶闻了闻,
“老板多少钱。”
茶农反正已经卖给我们,也没有茶叶卖,随口答了一句“九千。”
男人接下来就说,“包好包好,我带走。”
“茶还没揉哦”
“没事,我带回镇上自己揉了晒干。”
现在的茶山收茶的茶商,会炒茶,会揉茶,会指导,会理论,会实践,的确全能,当然,好多时候也指导得茶农晕晕乎乎的,自己也指导得晕晕乎乎的。
男人带上刚刚出锅的茶叶,开上车呼啸而去。
今年古六山的情况是,小树不发,古树发,所以在4月份卖到的茶都不用担心,都是古树,要能收,只管收。
我和朋友在一边看得目瞪口呆,抢茶抢到了这种地步,这算是怎么回事,山下无茶了吗。
茶农一脸抱歉的走过来,我连忙说“不要紧不要紧,赚钱重要。”
今年的情况太特殊,古六山的发茶情况远远低于勐海这边,勐海收茶结束了,古六山才刚刚发一点,茶农艰辛,能卖贵一点当然是好事。
只不过,这让我好生奇怪,要说是茶商有订单在手,必须采购,不惜代价采购,那也远远超出了正常的价格。
山头上有众多的小茶商,每个人都是带着任务上山,由于山头价格透明,基本上来说,都是加一点辛苦费,挣钱是谈不上的,只能做到维持客户的作用。订单多一点了,在茶山的采购量多一点,稍微有点议价权,仅仅能做到这点就很不错了。
事实上头春古树茶都是这些小茶商、发烧友瓜分完,绝对看不到品牌茶商的影子。这几天品牌茶商都是陆续出品“古树头春”的茶品,闻着味道怪怪的。
我在易武、勐海两头跑,其间还去了一趟临沧。在勐海,遇到专做毛茶的周总,正常年份他一年的毛茶交易量在一两千吨,春茶是重头戏,春茶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春茶好,一年的行情就都没有问题,春茶下滑,一年都受影响。我问他,他说今年减产了百分之九十。
周总是湖南籍茶商,他的直系亲属在勐海做毛茶的就有三十四号人,算是湖南邵东茶商的一个缩影,他的话让人心头一紧,市场惨淡如此了?然而,山头上表现的却是抢茶啊?
湖南籍茶商在勐海做茶的接近上万人,从一家可以窥知百家,初制紧缩意味着精制紧缩,坝子茶真的是一败涂地了,还是另有新招出现了,谁也搞不清。
看到的是,大茶企现在纷纷模仿起纯料茶企,每一家基本上都是董事长亲自上阵。
看着第一代老茶人不甘落后,既心酸又心疼,江湖乱麻麻了,都掺进来古树茶行业,这点叶子够一个经销商分一片嘛?
或者普洱茶是一个励志的行业,老板们纷纷都亲自上山做茶,亲自示范炒茶,炒得好炒的坏都不要紧,重要的是精神,重要的是粉丝的力量,茶山上到处都是茶王树,茶山下,处处是茶王。
老板们亲自教授辨认古树茶,绝大多数董事长入行(指古树茶入行)不到一两周,然而,讲起古树来头头是道,古树油润,叶子柔软,古树手感重,小树手感轻,你咋一听好像都有理,你要仔细一想,说了都等于没说。
造假最厉害的企业,说出来的越是高大上。
我去临沧,去到一个镇上,基本就没有古树茶,甚至就是以“台地茶”居多,联想起一个老茶人的茶饼,片片标明原料都是古树茶。
我想了想,老茶企现在又都清一色都是古树牌了,这是古树茶幸运的事呢?还是幸运的事呢?
今年的茶少,收料的企业更少,稍微动静大一点,整个茶区都知道。我在各个山头转,感觉到很奇怪,就没有见过什么有名的茶企收古树茶啊,怎么开盘出来片片都是头春古树茶呢?
是不是版纳真的有好多我不知道的生产天量的古树茶园存在呢?
而且,市场表现的是家家都有古茶园基地,这让我无比困惑,看来还是我学识浅薄,书读少了,走的路少了,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4月中旬的时候,我在老班章转悠,看友人收茶,也自己想顺便收点好喝的料,喝来喝去不满意,发茶的情况也不是太理想。朋友发来老曼峨的图片,老曼峨倒是发得还不错,一家茶企在老曼峨大量收茶,一天鲜叶高达十几吨,图片发来,绿油油的海量的鲜叶,倒是蛮让人羡慕。
今年茶企大规模收茶的不多,在山头上开称的主要是两家茶企,一家做山头茶起家,另一家去年炒茶发了财。一家收茶的主力放在老曼峨,一家放在南糯山,每天的鲜叶量也不小,也在几吨左右。今年虽然干旱,但是勐海的情况比古六山要好得多,临沧又比版纳好得多。两家企业都是主打“老班章牌”,都是主打“大树茶”,可是都不以老班章为中心收茶,这种思路让人实在看不懂。
我比较犹豫的是,或者我真的是不懂茶的,大树和小树或者真的是没有区别的。
众所周知,我是山头茶坚定的支持者,第一是没农残,第二是符合个性化的社会特征,你要和朋友在一起,十个人的衣服不同样,这就是个性化的社会性的体现,很多时候,这些都是一个下意识的举动,这种举动表现在茶叶上,就是一个山头不断裂变来满足市场的结果。
然而,物极必反,任何过度的事情,过度就全部走向了反面。
成都的周总问我,你要存放了一个亿的山头茶,能不能半年内变现出五千万呢?我估计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在山头跑,做工程的卢总打电话来咨询一个品牌,有价值2.5亿的茶叶抵押5000万,问我可行否?我说一文不值。
不管是不是无奈,普洱茶行业能做到硬通货的目前还真的只有大益,当然,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每天都是一片绿,市场的惊恐奔逃的状况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下,恐怕很难有哪一个茶叶作为硬通货。
判断茶叶价值的基本逻辑又回到了原点,毛茶的价格才是判断的标准。
毛茶压饼、包装、炒作、文化演绎,转了一大圈,最后,落实的不是山头,不是文化,也不是口感,而是毛茶的价格。
而毛茶的价格,仅仅是最低的标准才有用,也就是无论你是20000元一公斤的毛茶,还是1000元的毛茶,真要发生大规模收购的时候,投资人判断的标准是行业的基本价——30元/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