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神威的制茶日记:005 普洱茶价值投资者的正面与侧面(2)
2017年05月21日

神威的制茶日记:005 普洱茶价值投资者的正面与侧面(2)


当国营茶厂转身为民营茶厂似乎像脱了缰的野马,在国营茶厂工作了十几二十年的老员工,开始下海自主创业,中小企业,小作坊跟着纷纷崛起,还有广东,香港,台湾等省的茶人茶商一起涌进云南,如果说2008年之后,普洱茶新品牌一波波的出现,那么,2000年初可以说是普洱茶创业热的第一波浪潮。
回顾过往,在2007年之前,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虽然都是独立的事件,但又都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着,因为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事件,往大了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市场化的结果,往小了说,是普洱茶的价值的呈现,是政府和企业群策群力推动行业的成果。
所以,即使没有邓先生,也会有李先生,王先生推广普洱茶基础知识的传播,即使没有马帮进京的轰动效应,也会有地方性的推广和宣传。因为到现在,这些事件的后续,都依然存在着影响力,我们经常用到的普洱茶“回甘”,“生津”等品鉴词汇,是由这些前辈茶人所提出的,我们所看到大部分关于茶山,产区历史介绍等资料也越来越完整,也都是借鉴了前辈学者的们的心血等等。
一次没有规则的野蛮生长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任何事物,有好的一面,自然就会有坏的一面。群策群力的产业驱动,即提升了普洱茶的产业规模,也催化了这个产业的野蛮生长,当越陈越香的概念成了想当然,是越陈越好也罢,还是越陈越贵也罢,都已经不重要了,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往往只要有个别的亮点,那么,就可能引发蝴蝶效应般的全局变化,所以,当所有人都认为普洱茶可以升值时,非理性的群体性行为开始蔓延,更加没有人关心越陈越香到底指的是什么。
就像前两年流行的P2P网络金融一般,普洱茶也是如此,大众对普洱茶的利好想当然的认为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2006年上演的全民热炒普洱茶的狂潮,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云南各个茶厂的产量完全供应不足,普洱茶的价格从一天一个价演变到上午一个价格,下午一个价格的现象,消费者,茶商,厂家全都如失去了理智一般。
实际上,在当时的状况下,普洱茶存在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在2007年普洱茶泡沫之前,没有人告诉大家,为什么那些老茶能进入拍卖会?几百万的价格凭什么能被拍出来?还有,拿出这些茶的是什么人?成交的这些人又都是怎么看待这些普洱茶的?没有人关心普洱茶的工艺是什么,没有人关心普洱茶的品质如何界定,更没有人在意普洱茶怎么存放。
而更加无厘头的是,这个行业的规则在当时并没有被明确,往往都是越没有规则的东西,越容易滋生风险,在2008年之前,普洱茶连质量生产标准都没有,说难听点,是完全处于自由发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状态,毫无约束力。直到2006年12种普洱茶不合格事件,直接导致了2006年云南省《普洱茶综合标准》的出台,普洱茶保质期事件受到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的关注,引发社会联动效应,从而促动了中国普洱茶国家标准于2008年12月正式实施。
也就是说,从2006年的开始的普洱茶收藏热到2007年下半年的崩盘,完全是咎由自取的结果,以严格的生产标准而言,2008年以前所有的普洱茶都是未经过合格生产标准的产品,不管是印级茶,还是号级茶都没有QS认证,根本无从查询。但事实是,大多数人,大多数厂家,大多数茶商(包括我)都不会否定2008年以前普洱茶大量生产的现实,大部分的茶厂依然保存着当年那些产品的生产记录和生产日志,而现在市面大面积流通的这类2000年初的产品,都属于这样的状态。
再者,这些茶所产生的价值,以及各个环节经手的过程,到底如何定论,即使茶厂自己也无法确定,更不敢负责,一台手机,因为电池问题,厂家给予售后维权,一台汽车,因为设备零件的问题,厂家给予召回,而因为一张棉纸,而导致成千上万的假茶冒充,谁又该为此负责。如果说普洱茶因为没有标准,让人担忧,那么,没有规则的行业,就更人难受,在这样的环境下,谈普洱茶的升值,即使得到认可,也只能存在于部分人且是小范围的现实,绝对不可能成为大众投资商品,在2000年初,的确存在一些精心制作的茶品,部分茶商定制的,诸如班章大白菜,绿大树等等,都属于那个时期的优质作品,但始终是寥寥无几,也仅在部分资深茶人和茶商中进行流通,至少在当2007年崩盘时,对于大众投资者,绝大多数人收藏的普洱茶几乎一文不值。
圈子文化的影响力
当普洱茶走进大众视野,就一直存在着各方言论及公信之争,这个要从普洱茶的评判标准说起,因为这个行业,从一开始就是以个人言论(前文所述)开始的扩散,到部分认同,再演变成小范围,形成一个圈子内的认同,最终达到普遍的行业共识或妥协。因此,茶人的言论和品行在这个行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类似的行业很多。因此,从“越陈越香”到“普洱茶定义”,实际上,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包括现在各种所谓新工艺的创造皆是如此,所以,经常拿普洱茶的标准各执一词,也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也因为价值的提升需要,这个圈子里大师,专家的头衔特别多,各自宣传,教育茶友辩识品质的行为成了一种常态,这个现象谈不上好或不好,因为是必然,各自的争论本身就是狗咬狗一嘴毛。
再加上,外界的质疑,这种状态从来没有停息过,即使到现在也是一样,是这个行业的常态,谁都可以公开评论两句,特别是,当一些有影响力的茶人或学者,包括其他行业的名人,只要对普洱茶评价一番或是发表属于自己的言论,都会引起整个普洱茶行业的关注,而当不负责任,别有用心的所谓知名人士的普洱茶言论更能激起行业性新闻焦点。
对绝大多数茶友而言,是不知深浅的,不明所以的,有人选择了相信,自然就有人选择不相信,拉帮结派也就自然成型,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带有强烈自我保护意识的茶圈子文化,要么是因茶人的观点有着忠实者的信任,要么是因利益一致,目的相同而聚集,即使是现在各个品牌厂家的也是如此,普洱茶,实际上是个圈子文化。圈子文化不是普洱茶独有的,各行各业都有,普洱茶的圈子文化,非常重要的特征是,直接带动了普洱茶收藏的交易属性,这是因为许多收藏几十年左右的中期茶,包含号级茶,印级茶的流通,大多数是在圈子内完成的流通价值。
以90年代前后的,2000年初为代表的,那些具有非常高知名度的普洱老茶,收藏价值能不能变现,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圈子,是人,而不是茶,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如果不在普洱茶老茶收藏的圈子里或是知名人士,即使拿出来珍藏多年的八八青饼或是号级茶也没人会认可它的价值,甚至被怀疑真假。所以,这是普洱茶不可能成为大众投资商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