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1日
普洱茶“古六茶山”腹地的“象明四山”(2)
紧接着,同样的清代《普洱府志·武备志·兵制》载:“把总十二弁,一弁存城,十一弁分防镇沅、思茅……猛旺、慢林、猛乌、猛养,惟攸乐二弁。马战兵二百四十名,步战兵九百六十名,守兵一千二百名,共二千四百名,存城六百名,分防一千八百名。攸乐五百名,整董五十名,猛旺一百名,慢林五十名,倚邦五十名,慢颡一百名,猛养五十名”。”
这些也是增补的官兵数额。其中的“慢颡”,就是上述今象明“曼颡”,也就是“茶山土千户”刀兴国驻地。一守备带兵一百五十名;一千总带兵一百名。“慢林”即今象明“曼林”寨,清初曾在此寨设置过“把总”官府。一把总带五十兵,兼管小勐仑(今勐仑镇)。曼颡、倚邦、曼林都在“象明四茶山”内。
据清代 《普洱府志·学校》和《云南通志·学校》等籍中:“攸乐义学,一在九龙江,一在倚邦,一在猛遮垻,本朝雍正十二年十三年同知漆扶助设。”的记载,象明乡的倚邦街,不晚于清雍正十二至十三年就已办有义学,这是整个“古六茶山”范围最早的学校。
此前的孔明擒孟获深入茶山的遗迹、茶王树及其史料所载,也多在象明四山中的莽枝和革登。更多的马帮石板古道的主干道和岔道,也分布于象明四山。特别是,清代《普洱府志》所载的“车里为缅甸、南掌、暹罗之贡道,商旅通焉”之主干道,就由攸乐经莽枝、革登、倚邦、曼拱经勐旺、普藤(文)通向思普。其中,倚邦是西面通向革登、莽枝,经攸乐达车里;南面通向蛮砖,经曼林分别达勐仑和攸乐;西北经勐旺和普藤达思茅;北面通曼供,经勐旺、普文达思茅;东面通曼松,经曼撒达易武的交通枢纽。
清代倪蜕于乾隆二年的《滇云历年志》载:“六大茶山产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各贩于普洱,上纳税转行,由来久矣。至是以商民盘剥生事,议设总茶店以笼其利权。于是通判朱绣上议,将新旧商民悉行驱逐,逗留复入者俱枷责押回。其茶令、茶户尽数迁至总店,领给价值。私相买卖者罪之。稽查严密,民甚难堪。又商贩先价后茶,通融得济。官民交易,缓息不通。且茶山之于思茅,自数十里至千余里不止。近者且有交收守候之苦,人役使费繁多。轻载重秤,又所难免。然则百斤之价,得半而止矣。若夫远户,经月往来,小货零星无几;加以如前弊孔,能不空手而归?小民生生之计,只有此茶,不以为资,又以为累。何况文官责之以贡茶,武官挟之以生息。则截其银,赭其山,是亦事之出于莫可如何者也。”该记载虽出自乾隆二年(1737年),但所写的事件是之前的“雍正七年”间推行“改土归流”并且“设总茶店于思茅”起至乾隆元年期间的事。其中除了诉说茶农仍继续深受官、商的欺压、盘剥,增加长途往返之苦以外,尤其提到“文官责之以贡茶”。它确凿而充分地证明:当时攸乐山和像明的莽枝、革登、倚邦、蛮砖、架布“五大茶山”就已经缴纳着普洱贡茶。
论历史事件,在“象明四茶山”内,分别于雍正六年和十三年间,先后暴发了影响整个滇南,尤其茶山政治、军事及历史的头目麻布朋和土千户刀兴国暴动事件。
论史料记载的古迹,莽枝山曾有孔明所遗的“祭风台”、寄箭处和“祭锣洞”以及“大数围”的“莽枝茶王树”,都在孔明山。革登山也有“孔明遗种”的“茶王树”。
因此,无论历史事件的悠远程度,还是最早出现茶山的年代,尤其是整个“六茶山”的政治、军队、文化、经济、交通地位,除了雍正七年至其十三年有攸乐同知治所期间以外,象明四山的地位,在整个“古六茶山”的悠远历史中都是最高的。
来源:高发倡 茶魂星火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