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为什么1000亿的库存卖不掉?是不是比烂的时代过去了?
2017年05月21日

为什么1000亿的库存卖不掉?是不是比烂的时代过去了?

之一
前一阵,到处跑,到处喝茶。因为担心疫情,害怕一封锁就是隔离半个月,谁也受不了,每一地也就两三日,回想起来,好像都是喝了一顿茶,扭头就跑。
喝茶的区域地点多,茶品的组成完全不一样,一边是老茶为主,一边则是新茶外主,完全是不同的习惯造就不同的市场。茶品不同,对于普洱茶的认识也完全不同,南北东西差异非常大。
相同的地方倒是有,就是都喜欢听故事。故事的内容都毫无例外,不是吓自己,就是吓别人。
现在市场喝茶都喝出神经来了?
一个朋友喝了茶说胃疼,问是不是喝的茶性出了问题,我说这不是茶的问题,茶还分男女吗?你咋知道公母呢?人有病,应该看医生,不是看茶人。这是常识的常识。茶要有问题,毒翻的是一桌子人,不是你一个。
今天是信息时代,有好处有坏处。好处是,信息多,传送快,坏处是碎片化就特别多,多了,脑子里挤满了信息碎片,也就缺乏了思考的空间,今天这反思维,嗯,可信,真诚,明天又来个反思维,更可信。信来信去,反而是自己的身体反应不相信了,喝到好的山头茶,明明风味十足,也觉得有问题,所有的信任都寄托与碎片信息,就是不信自己,这是茶的问题?
普洱界,玩来玩去都是玩信息差的游戏,靠信息差赚钱,靠智商差赚钱,靠常识差赚钱。
途中,黄总发来一个帖子,说是东莞有30万吨普洱茶,价值1000个亿,增值增值不了,变现变现不了。
这就是典型的信息差、智商差、常识差的例子。
30万吨这个说法说了至少有十年了,十年前是30万吨,现在还是30万吨,难道每年进仓、出仓的数据完全平衡?区别的是之前说30万吨值300亿,现在变成了1000亿。
赶情智商也是会增值的,是吧?
之二
一次开会遇见省领导,吃饭的时候也说到这个话题,领导讲的数字更大,说是全国市场现在有100万吨库存,一年消耗2万吨,要50年消耗完,而且,这只是一个静止数。
喝茶要存茶,是这十来二十年的新鲜事,从富裕的地区先存到逐步波及全国,市场的形状到底怎么样,谁也摸不全,大家都在摸着大腿说大腿长,摸着屁股就说圆。
言其大,言其广,的确是事实。
只是05到16年,十一年的时间,总产量也差不多就是100吨,而且,量大的是05年到07年这三年,这之前的可以忽略,这之后的三年其实也可以忽略。
我上次讲过一件事,小周在2009年的时候卖了一车毛茶,5.5元公斤的单价,还差点被骗,守到晚上两三点才把老板抓住,让老板交钱了才连夜赶回家。这是当年的实情,08年、09年,一个行业都是停摆状态,现在有名有姓的哪一家没有去省ZF闹过事,要求破产的?即使是那家一枝独秀的企业也一样几十个经销商开大会都找不齐人。如此情形下,行业的数据到底是怎么统计出来的,这些数据的可信度又有几许,实在是不难想象的。
由此而及彼,市场上流传的100万吨,30万吨的说法又哪里来的?
你千万别告诉我这是哪个会长哪个副会长的数据,现在的茶行业会长副会长,帽子一大堆,都是属于“民间协会”,懂了吗?既是民间,又何来官方数据?再一点,这些协会好听的一点,有几个乌合之众,不好听的一点,孤家寡人一个也敢顶一个大帽子,这就是一个“行业协会”???
当然,这样说不公平,不够客观,的确有做实事的协会。我忘记之前是在哪一个茶叶群里看见广东一个协会的会长在疫情初期,捐了20万人民币,而且还代表他的家人也捐了不少。捐不捐不代表什么,我也从来不搞捐这种道德绑架的事情,只是事实摆在这里,云南也好广东也好几百几千个会长,你看见他们又做什么实际服务产业的事情了?好多人顶个帽子又有任何意义?
话说远了。。。
回头说2008年。
古树茶那时节刚刚才冒头,进入的是消费市场,而不是存茶市场,这两者的数据差之大,不难想象,卖一件茶就替换掉42个消费者。巧的是,那几年做的茶,普遍反映都还不错,道理就是大家是在做消费茶,都还在做口碑,不得不靠提升品质来打市场。
至于到2013年之后,古树茶一飞冲天,产业一拥而上,品质才会一落千丈,鱼目混珠的事情才越做越真。
十多年前的茶品,便宜,还不好卖,原因在哪里呢?
换一个茶客的思维,估计大家都能想明白。
3年前,P2P盛行,一个兄弟做P2P发了大财,收抵了堆茶饼子,信心满满来找我,一定要让我也发大财。茶饼是云南省十大名牌,一饼357克的底价12块,听到这样的价格,我也激动了一回,看见了几大仓库的茶饼饼,我又激动了一回。赶忙找了几个行内卖大货的商家,想一次性甩个几十上百吨的,那不是手上一大笔钱,谁知道一家都不愿意接手,不要说赚钱,就是赊销、赔本都没有人接收。
又便宜,又廉价,茶叶还都是06年到10年左右的茶叶,按“越陈越香”的理论,这些茶又便宜又好喝,这样的茶居然卖不掉?
这让我大为困惑 ,市场到底要什么样的茶呢?
市场不是都在倡导的便宜、量大、性价比高吗?
事实是,大部分所谓中期茶,市场的消耗量都非常小,消耗不大,藏家原本的库存积压,进仓的愿望这自然就不大。进仓的动力没有了,自然就希望是消费市场,然而,几百吨茶叶冲到消费市场上,得猴年马月才消耗完。
再便宜,人都怕死,喝便宜茶等于喝农药,消费也就缺少驱动力,藏家也就缺少收藏的愿望,什么名牌都不管用。省里的十大品牌茶,大家都清楚怎么选出来的,年年有十大,一二十年下来,大家都可以顶一个光环,意义等同会长之类的角色。市场到处都是十大的时候,十大不十大,到处都是“名牌”的时候,名牌不名牌。
市场是市场,市场是最现实的。
之三
07年的时候,市场是一下子突然爆发的,缺乏完整的消费市场配合,推动的完全是资本,政府大力的推介之下,云南基本上所有的产业闲余资金都投放到茶产业,产业不大爆发才是怪事。
但是,产业是产业,市场的滞后却是当时信息环境封闭导致的。
云南人却是以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普洱茶。
资本的集中导致了毛茶采购的集中,导致了价格的暴涨,然而,无论怎么暴涨,对于华南而言,价格仍然低廉,70块一公斤的毛茶价,是当年高不可攀的价格了。而这刚好成为一个华南一带认为的价值洼地。在没有鉴别力的情况下,传说中的30万吨自然是源源不断在进仓。
08年之后,普洱茶真正被市场接收,是以古树茶来撬开的口子,不是增值品,不是古董,而是一种消费品,市场的品饮基数逐渐扩大,有了品鉴就有了鉴别能力,有了鉴别力就有了茶料的高下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