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易武普洱茶区的地理优势及气候条件(2)
2017年05月21日

易武普洱茶区的地理优势及气候条件(2)


@慢生活茶事:小青柑集合了青柑与熟普的优点,融合了青柑的清香,跟普洱熟茶的醇厚。香气上清爽提神,喝在嘴中能够体会到微苦回甘的韵味。喝上一杯,嗅觉得到享受,味蕾仿佛接受按摩,由此深受茶友们喜爱。
茶人微语录|到底怎样的普洱茶才是好茶,存几年才好喝?
@在路上高歌:【小青柑茶的功效作用,喝小青柑有什么好处?】小青柑具有芳香油含量高、橙皮甙含量较高、多糖含量较低、质硬、皮薄、味辛苦、气芳香、耐存贮等特点;在其口感上也尤为突显,以柑香馥郁、甜润爽口等特点使喜爱小青柑的消费者所津津乐道,更在小青柑产品研发中有着“鲜活性、爽口性、甘油香及甜润度”四个方面的评审标准;对于娇小可人的小青柑相比大红柑在产品形态上更胜一筹,小青柑的冲泡就显得方便很多,一次一颗的投茶量也方便各种冲泡器皿的使用,例如盖碗、飘逸杯、紫砂壶等;就药性而言小青柑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等功效,小青柑在品饮价值与保健价值更是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特此声明:本文由整理自新浪微博等媒体平台,其观点仅代表发布者,不代表本网任何立场。
“人才匮乏”普洱茶行业最真实写照
“人才匮乏”普洱茶行业最真实写照
国茶叶市场有类茶卖的最火:铁观音、以金骏眉,正山小种为代表的红茶、普洱茶。普洱茶作为后起之秀,近几年的市场份额一直在扩大。这主要得益于普洱茶的价格优势。
当正山堂的金骏眉卖至1万一斤的时候,普洱茶茶王一片“纯料老班章”也不过几百元。在几十元一斤的铁观音大行其道的时候,下关沱茶不过几元钱一个。出众的品质,低廉的价格是普洱茶迅速占领市场的关键所在,但随着普洱茶知名度的提升,其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贵过金骏眉、超越铁观音”是当前普洱茶价格最真实的写照。不得不说,因零售价的升高,普洱茶市场已然发展到一个瓶颈。
“人才匮乏”普洱茶行业最真实写照
与其他两类茶的市场相比,普洱茶行业最缺乏人才。普洱茶作为商品,已经不是简单要求茶本身的一些元素,从产品创意到包装,再到上市后的市场运作都需要优秀的人才。普洱茶市场不缺乏会做茶的人,但缺乏懂产品以及市场运作的人。
同样一片357克的茶,不同的包装,同样的价格销量可能差距很大。(这里我不是说,挂名产地做赝品)具有美感的包装总能加分不少,这就属于艺术创意的范畴。没有专门的人才很难设计出这样的包装。
“人才匮乏”普洱茶行业最真实写照
现在普洱茶营销可以说乏善可陈,产品上市后想活跃下气氛就请一些名人搞个品鉴会,或是搞搞派茶活动。微博、公共微信,发布一些产品公告。家家基本都一个套路,消费者参与的麻木,茶企营销的麻木。最后完全就演变成价格战,大打人情牌。甚至是拉人头的方式去推销产品,这一切背后是普洱茶行业背后缺乏靠谱的销售人才。
“人才匮乏”普洱茶行业最真实写照
普洱茶喝起来很慢,但普洱茶市场的节奏却非常快。各方面的人才足够多的茶企必然能引领整个市场。这点我们看芳村近几年发展最快的茶企就能明显的感受到人才带给一个茶企的变化。
有好茶还要有好的专业人才,这才是普洱茶企业在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历史角度了解普洱茶的发展
普洱茶名称的出现在明朝,明代谢肇制的《滇略》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说明,明朝期间云南紧压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茶历史上的开篇文章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其卷三云:“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朝时期,南昭国是云南的地方政权,蒙舍蛮是南昭国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们间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蛮的这种饮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们的习俗,虽然陆羽觉得不屑一顾,但是其《茶经》里却作了重要记载。
云南利用茶叶的历史早于唐代,在三国的《七诲》里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当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而要说到云南茶叶的重要发展,或者说普洱茶的成型,我认为是盛唐汉文化与南诏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至于说更早的关于古滇国用茶的历史还有待考证。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别是巴,三国《广雅》就载有荆巴间采茶作饼的史料。古滇国、南诏与巴蜀的交往与争战,对云南茶叶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陆羽《茶经》里没有直接记载云南茶区,应该是与当时南诏国是地方自治政权有关,而且南诏初期,云南之地是少数民族部落割据的,后来南诏与唐朝的关系,也是时而和平共处,时而争战不断。
《蛮书》记载“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说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制茶用的是初级的晒青茶工艺,采摘不讲究,制造也就是最简单的日晒,在樊绰(出史南诏的唐朝使者)看来,这也是与唐朝饼茶的制茶工艺(蒸青制茶)相比而言的。
在云南民间走访,许多少数民族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说晒青茶,他们却十分熟悉,并称之为“老黑茶”,是他们“原生与本土”的重要饮料,以及重要的经济来源。可以说,一千多年以来,积淀、传承与发扬的晒青茶工艺是普洱茶的基础。而晒青茶古老的品饮方式,目前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仍有流传,如佤族、拉祜族的烤茶、土锅茶,白族的“三道茶”,纳西族德“龙虎斗茶”等。
笔者认为,南诏时由于地理与人文环境,少数民族粗陋的晒青茶工艺,交通运输不便等诸多因素影响,蒙舍蛮作为南诏政治中心的王族,他们在获得团饼茶的知识后,结合对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他们采用初制晒青毛茶,“蒸而团之”制造紧压茶的历史。
唐朝时,散茶加姜桂混合烹饮的方式是一种大众习俗,而团饼茶的品饮则被认为是一种进步与时尚,蒙舍蛮会模仿这些时尚,制造饼茶,但由于茶山山高路远,加工运输困难,因而形成了“晒青饼茶”的加工方式,而不是唐朝的蒸青饼茶。
蒙氏的南诏国,在统一洱海地区后,在洱海之滨建太和城,设上下两关,上关为龙头关(即现在的大理古城),下关为龙尾关(也称龙尾城,即现在的下关城)。蒙氏开创了“晒青饼茶”,古永昌地区、洱海地区也就成为了重要的产茶与制茶基地,也为下关打下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后来,南诏势力扩充到银生节度,云南的四大茶区也就初步成型了。
蒙氏帝王传了十三世,共二百五十年,而后被郑氏、赵氏及杨氏篡位。接着南诏的通海(现玉溪地区通海县)节度使段思平,在滇东南三十七蛮部的支持下,讨伐杨氏成功,开创了段氏大理国时代,段氏仍然以大理为国都。据《道光云南志钞》载:大理国传了几代后,宋兴,宋太祖干德三年,王全斌平蜀,欲取滇献之,宋太祖鉴于唐南诏之祸,觉得“南蛮”不易统治,才有了宋挥玉斧的典故(宋太祖以玉斧画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由此,段氏得以久居云南,中国竟以外域视之,不知所谓大理国矣。因而大理国就成了南诏国的延续,蒙氏的“晒青饼茶”加工方法自然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