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1日
藤条茶核心问题解读!几个茶农懂,几个茶商懂,几个茶客懂?(3)
当云南茶叶摆脱了现代过度干预的绿茶思维,采取了几年黄老无为而治,而治理不了过度采摘之痼疾之时,是不是该回到老祖宗的传统去看一看,有什么可救当今之时弊,这样一来被低估与妖魔化的藤条茶就走到前台。
其实,藤条茶是背负“疯狂追求产量与过度采摘之典型”的骂名闯入人们的视野的。
很多专家、学者与游客看到采摘后的藤条茶树,周身无芽,满地是叶,残枝、花果散落一地,非常震惊,认为这是一种杀鸡取卵、掠夺式的采摘行为。而茶农给茶树松土、除草、施肥,也被指责为片面追求产量,会导致茶叶品质严重下降。其实它是云南多少代人的经验总结,是结合茶树的生长特性、普洱茶之原料——传统晒青特性,以及茶区气候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采养模式。藤条茶采养方式的原理跟种果树是相通的,都需要修枝打叶,疏花疏果,松土施肥,老百姓在采藤条茶的同时,进行修枝叶、疏花果的工作,自然会造成满地枝叶的现象。茶树养得好,产量自然也会提高,这是适度采摘,根本不是什么过度采摘。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某种程度上现代丰产茶园管理模式、最近流行的不进行人工干预模式与云茶传统采养模式都有其生存空间。比如在追求产量、卖相与嫩度的时代,密植的灌木型台地茶园就大受欢迎,而到了古树茶概念兴起之后尽量少干预,甚至不干预的茶园就深受欢迎。但在利益驱使下,老百姓往往会对茶树进行人工干预,以提高产量,增加利润。这时,藤条茶这种云南传统的采养方式就到了隆重登场唱主角的时候了,因为其兼顾了产量与养树的统一,能让广大茶农学会正确的、科学的干预茶园,在兼顾品质、产量与可持续开发的前提下探讨出云茶产业大开发之全新路径。
藤条茶采养法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手法有哪些?
1、茶不采不发,越采越发。多采可促进其分泌生长素,刺激茶树再发芽。故按采养结合方式管护茶园,现实养树与增产的有机统一。
2、培根塑型
培根:施肥,深翻,松土,挖断须根,改善茶树的土壤生长环境。
塑型:实施采芽打顶分杈,建立一级生长枝、二级生长枝、三级生长枝,等级续生生长枝,使生长枝多而不细,密而不乱,建立好树形,扩大采摘蓬面,确保丰产。
为何要打顶分杈?
云南大叶种茶是乔木茶树,如果不打顶分杈,它会像其他乔木树一样“长高不长蓬,树大无产量”。
为何建分级生长枝?
生长枝不够,蓬面少,茶树生长不健康,产量少。生长枝过多,茶树吸收不好,供给能力弱,鲜叶小而碎细,外观品质差,采摘还耗工费时,芽叶数量多,产量(重量)不增,质量下降。
3、富长芽,穷生花
如果土壤有好的条件,好的肥力,好的供给,那么茶树会多长生长芽,反之产生花芽,使整株茶树花果满枝,过早进入繁殖期与衰亡期。一般老百姓采用常翻土,勤施肥,附清除(清除附在茶树上的寄生物)的方式来进行人工干预,让茶树保持旺盛的生机。
4、保生长,抑繁殖
具体方法:顶留叶,侧修枝,隐修除。
顶留叶:采摘时,将枝条上的芽叶一次采净,只在枝条顶部留两片叶子,到下一拨的采摘时会产生两个芽,产量就因此倍增。采摘时,壮芽,留叶采;弱芽,连马蹄将叶片一次清除,减少分枝(留马蹄会长分枝),以确保顶端能获得有效的营养供给。
侧修枝:建立起来的蓬面,很多会弱化,会衰退。这些衰退的枝条就要修掉,减少其对营养物质的占有,这有利于通风透气,增加阳光的照射,让树体更健康。
隐修除:是指清除隐患,因为每一片叶柄都有一个隐藏芽,大叶片(老叶)制造的养分供这个芽,其多数为花果芽,清除隐藏芽,也就是清除了花果芽萌发机会。
5、耗生长,保持续
鲜叶肥壮的时候,要留养,形成小芽、空心芽的时候要及时采摘,在一天内一次性将一棵树采完,所以经常有七八个人同时采一棵藤条茶单株的现象。
将芽叶养成熟了再采,这是因为采摘嫩度高的话,茶树生长素没耗尽,促使隐藏的芽萌发,品质不高,使茶树凌乱,缺乏后续生长能力。这些潜伏芽在生长芽与花果芽之间转换,如果过早的消耗潜伏芽,一旦茶树发生意外,茶树再次恢复生长萌发的机会减少。
藤条茶一年可采几次?
藤条茶一年可采三到四次,第一次在春天采,叫头春茶;第二次夏天采,叫二水茶(品质跟春茶差不多);第三次在秋天采,叫谷花茶,如果秋茶采得干净,冬天就不用管理,否则在冬天还要打老叶(昔归茶农在冬天就拿竹片打老叶);藤条茶树养得好,修得干净,发得好的话,还可以在冬天再采一次,叫阳春茶,其又称冬茶,滋味、香气好,不耐泡。
藤条茶一年最好只采三次,尽量不要超过四次,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养树,可是许多地方的茶农一年常常采四到五次,这就会造成茶树过早衰弱甚至死亡。
怎样避免藤条茶树衰老死亡?
采用藤条茶采养方式,茶树花果很少,生长机能旺盛,只要根部不出问题,树就不会出问题。根要不出问题,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土壤板结,茶树就失去了生长能力;二是干旱问题;三是水涝问题。许多茶树都死于这三个问题,只要管理到位,一般可以避免。此外还要注意虫害问题,积年累月的虫害会彻底破坏茶树的生长修复能力而使之衰亡,比如虫把老树吃空,及时发现与打药就可避免。
藤条茶独特采养方式对云南当代茶园管理的意义?
自2003年普洱进入第三个兴盛期开始,云南茶产业迅速向传统轨道回归,传统种植与加工模式得到推崇,其产品附加值不是现代丰产茶园所能比拟的。在这种复古风潮下,云南的老茶园及藤条茶这一传统采养法受到追捧。
于是,我们看到云南现存80年代以前的老茶园受到人们追捧,明清与民国茶园更是以古树茶的名义笑傲中国茶之江湖;对于,现存面积最大的80年代以后定植的丰产台地茶园,人们也纷纷对之进行升级改造,一种是在茶园产量下降不大的情况下将之升级为现代生态茶园与有机茶园,另一种是通过稀疏留养方式将之改造成传统茶园,通过牺牲产量,打原生态牌,来大幅度提升茶园附加值。稀疏留养茶园,就是云南最新的一代茶园,其是原生态消费观念兴起以后对台地茶进行返祖式改造的产物。
老茶园、新兴仿老茶园大都采用自然放养与藤条茶采养法两种茶园管护模式。自然放养模式,其产量太低,就商品化而言,其能作为一种奢侈品存在,满足少数高端消费圈子人群的需求;藤条茶采养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其做到了一定的量产,其适应于云南大多数老茶园以及新兴的稀疏留养茶园,适合当做中高端市场的主流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