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藤条茶核心问题解读!几个茶农懂,几个茶商懂,几个茶客懂?(2)
2017年05月21日

藤条茶核心问题解读!几个茶农懂,几个茶商懂,几个茶客懂?(2)


到了清末民国,普洱茶进入了第二个兴盛期,澜沧江中游两岸的新茶区被开辟出来,这些大面积开辟的新茶园采取了当时最先进的满天星纯茶园种植方式以及藤条茶的采养管护模式。满天星纯茶园,改变了过去将茶苗种在农田与树林里的模式,而是专门开辟只有茶树的纯茶园,而且每亩种植密度达200—600株,远远高于“混农林茶园”每亩100—200株的种植密度。纯茶园的出现可以大幅度提高茶叶的单产,而采用藤条茶的采养管护模式,既可养树,又增加了产量。满天星纯茶园与藤条茶采养方式的出现,喻示着云南茶叶进入了高度商品化时期。
总之,藤条茶区大都位于清末民国新兴茶园,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中游两岸,其深受汉文化影响,是云南茶叶高度商品化的体现。由于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经营者要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混林茶、混农茶作为副业性的商品生产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必须向主要副业和专业生产转变,在此时代背景下满天星纯茶园与藤条茶采养法得到大面积推广。
藤条茶的种植区域有哪些?
云南现存采用藤条茶采养方式的茶园大都集中在澜沧江中游两岸茶区,遍布在双江、永德、临翔、景谷、镇沅、景东与澜沧等地。
藤条茶起源于哪里,怎么传播的?
藤条茶采养法是云南古老的种茶制茶传统与来自中原的先进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的雏形可能早在明代及以前就已出现,成熟于清朝,并在清末民国得到大规模推广。
云南的茶树大都是乔木大叶种,树长得太高不方便采摘。我们的先民就对茶树进行矮化,其发现不但采摘方便了,而且矮化过的茶树,主干不明显,会长许多分枝,采摘蓬面变大,产量也增加许多,于是千百年来云南的老百姓就形成了对茶树有意识地矮化,并将分枝养得很粗壮高大。景东是云南最早种茶的地区之一,早在唐代《蛮书》中就有“茶出银生”之记载,故当地留下许多种植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大茶树,这些茶树跟版纳一带的茶树相比大都没有主干,都是几条侧枝长得异常粗大,高达数米,甚至十几米。
矮化与培育生长分枝,就是云南先民对藤条茶采养法的一大贡献,也是藤条茶的雏形,这种方式最早出现于景东一带,后来沿着澜沧江中下游两岸进行传播。而藤条茶形成一套完善的采养法,得益于明清两朝内地精细农业传播到云南,比如松土、施肥、中耕、修枝打叶、疏花疏果、先进的采茶技术等等传入云南,跟云南本土原有矮化茶树的习惯相结合,从而催生了藤条茶这一中国农艺史上的奇葩。
清朝咸丰光绪年间,云南的老茶区双江掀起了大规模汉化的潮流,大量来自临翔、凤庆与云县等地的汉人定居双江,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艺,并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的种茶与制茶技术,对当地原始粗放的茶业进行提升改造,大力发展茶叶商品经济,使得双江成为清末民国澜沧江中游新茶区崛起的一个策源地,其邻近的临翔、凤庆、云县、景东、景谷、镇沅、澜沧等地纷纷到双江引种勐库大叶良种,并学习勐库先进的种茶与制茶技术,这其中就包括了学习先进的藤条茶采养法,故使得藤条茶园遍布澜沧江中游两岸的双江、永德、临翔、景谷、镇沅、景东与澜沧等地。总之,藤条茶雏形源自景东,然后经过千百年的不断的总结与改进,其采养法最终在双江成熟,然后再扩散到澜沧江中游两岸。
为什么说藤条茶是云南独有的农艺智慧结晶?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藤条茶的定义。
藤条茶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古代茶农根据乔木型大叶种的特性、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的制作特点以及云南气候条件而总结出的一套茶树采养模式。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藤条茶采养法是针对云南茶叶的特点而量身定做的。
首先针对的是大叶种乔木型茶树,因为其长得高大,云南先民为方便采摘与增加产量往往对之进行矮化,并培育生长分枝。
其次,云南先民形成了制作晒青茶的传统,其是饮品更是药,能驱严寒、促消化、提精神、解暑消夏除疲劳,是山区人民健康的一大保障,而藤条茶是先民针对晒青毛茶特点总结出来的独特采养法。明清以来,中国内地茶区形成了名优绿茶挂帅的传统,追求茶叶的外在色香味形与细嫩程度,而滇西南作为普洱茶的主产区,其做的是对原料外形要求不高的晒青毛茶,鲜叶必须有一定的成熟度才好。这样,它的内含物质更为丰富,储存陈化后的效果更好,对人的身体健康更有利。嫩度高的鲜叶,除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外,其它物质含量都显不足,陈化后厚重不足,芳香物质不够丰富,风味不突出。普洱茶毛料并非越嫩越好,因此其适合采用藤条茶的采养模式,即不采过嫩的芽叶,而将其放到叶片成熟再采。
最后,其是针对云南许多茶区的土壤气候条件总结出来的一套管护茶园模式。比如,藤条茶主产区之一的老乌山(位于镇沅与景谷),海拔高、气候凉、春天十有九旱。在长期的生产中,当地人结合高寒山区的气候特征,茶的生长特性,发现,老叶虽吸收阳光,合成营养,但营养多供于叶柄处的潜伏芽腋芽,所以除顶芽实行留叶采外,其余的老叶有计划的清除,减少对潜伏芽的营养供给。再有老乌山一带春天十有九旱,老叶除合成营养外,还参与了茶树的蒸腾作用。在茶根不能吸收到水份时,叶太多,过多的消耗茶树体内的水分,减小积存,使芽发不好。严重时还会造成耗水过多,茶树死亡。所以必须清除多余的老叶,确保水份不散失,平安渡过旱季,让春茶肥壮。茶太多叶太多,忙不过来时,茶农会用竹条树棍,直接打掉多余的叶子,绝不多留。通过这种采摘方式制得的茶通常都有梗含片带马蹄,自与现代茶园管理采摘的茶有别。
虽然藤条茶是云南独有的东西,但省外在数十年前也有类似的采养法——“留顶养标”。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业大辞典》介绍了“留顶养标”:除枝条顶端新梢外,其他侧枝所有芽和新叶全部采净的手工采茶方式。能促进茶树长高,但分枝极少,每批大部分新梢接近成熟时开采,采摘批次少,采下的新梢较为肥壮。这是因为内地茶区除了做追求嫩度的名优绿茶之外,也做大宗绿茶及乌龙茶、黑茶等采摘相对粗放的茶叶,因此在过去采用“留顶养标”法的茶园非常盛行。但其跟藤条茶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内地茶区主要是中小叶种,而云南的老茶园都是大叶种乔木型茶树,虽然在传统采养方式上有相通之处,但差异很大,加上经过近现代上百年的改造,内地茶区的老茶园基本上都改造殆尽,换成清一色的现代密植丰产茶园,“留顶养标”法只在极少地区保留。盛易祥。
藤条茶会对茶园造成过度管护与采摘吗?
建国以来,云南茶叶大规模与现代丰产茶园理论接轨,普洱茶的传统采养模式被抛弃,采用了追求产量、卖相、嫩度的绿茶化茶园管理模式,一片片老茶园被台刈改造成丰产茶园,同时大面积定植台地茶。到了2003年普洱茶兴起之后,随着原生态与古树茶的价值被挖掘出来,云南茶叶又走向了矫枉过正的另一个极端,茶树越少人工干预越好,最好是不施肥,不修枝叶,让其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任其生长。但所谓的不干预理论,在古树茶紧俏的今天,在追求靠产量来换取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茶农面前不堪一击。在古树茶的热潮冲击下,按照自然放养模式管理的茶园,由于产量太低,茶农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往往按捺不住,拼命给茶树施肥,松土与除草,并把遮阴树砍了,增加光照强度,促进茶树的光合作用,以促使茶叶发得更快,更多,而茶农采摘的轮次也在大大增加,留给茶树休养生息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过多人为干预下,许多非常出名的古树茶滋味变淡变薄,原始野韵逐渐成为传说,而古茶树也因为过度采摘利用而迅速衰老甚至死亡。于是,从2010年起,人们纷纷指责茶农对古茶树进行过度管理与采摘。这几年“过度采摘”成了行业的一大热词,但正义人士除了指责茶农杀鸡取卵之外也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