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1日
普洱茶产地之勐海茶区(2)
“新八大茶山”之曼糯
曼糯古茶山属于勐往乡勐往村委会,位于勐海县的最北端,知名度较其它古茶山而言名声不显。勐往乡清雍正时期,受普洱府“改土归流”波及,被划分给勐遮土司代管,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使得曼糯古茶山在历史茶叶交易中占据重要一环。
曼糯古茶山曾作为勐海、勐阿、勐往一带,由糯扎渡过澜沧江进入思茅(普洱)茶叶交易市场的茶马古道,也因此而兴盛一时。新中国成立后,勐海至澜沧公路修通,不再需要马帮运输茶叶,茶商自然也不会经过曼糯买茶,当地茶农只能砍去茶树种粮,茶园面积因此锐减。过多自然与人为因素破坏,使得茶山植被较为单一,茶树生长稀疏,曼糯古茶山就此没落。如今,曼糯主要有三个寨子,即大寨、大寨、中寨,并未细化到每个村落。
“新八大茶山”帕沙
帕沙村包含帕沙老寨、帕沙新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5个村寨,虽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依然出现过农民“砍茶树种农物”的情况,但毕竟只是少数,历史也很少发生重大灾害,使得很多自然生长至今,逐渐形成了山中树木皆茶树的现状,整片古茶园延绵数十里,将5个寨子紧密相连。由于帕沙茶园密集,一些茶农出门便可采摘鲜叶。
帕沙早年间由于交通、制茶工艺落后等因素,未能在“普洱茶热潮”中扬名,因而成名相对较晚。帕沙茶园管理粗放,让茶树自然生长,生态群落相对完全,古茶树群体有早芽种、中生种、迟芽种,暗合生态循环之道,茶农们拖长采茶期,分阶段采制,又契合人力需求,使得帕沙茶在原料基础上优势明显。
“新八大茶山”之景洪勐宋
景洪勐宋在民国初年划入车里县,新中国成立后车里改称景洪,小勐宋不做变更。于是在西双版纳便有了两个勐宋地名,一者为勐海县勐宋乡,二者为景洪市勐宋村委会。两者皆有古茶山,名气又以勐海勐宋略胜一筹,因此很多茶人提及勐宋,多指勐海勐宋,景洪勐宋往往容易被人们遗漏。景洪勐宋古茶园较为集中,2004年西双版纳州农业局曾对这片茶山进行过考察,大概有古茶园5000多亩。
景洪勐宋包含阿克老寨、曼窝科村、曼加脚、曼迈窑、曼加干边及大赛等地。景洪小勐宋同布朗山老曼峨茶一样,也有苦茶、甜茶之分,最具代表性的茶树植株要数阿妈央古茶树(俗名苦茶)。谙熟小勐宋茶的茶叶爱好者,便知道景洪勐宋茶系有两个品种,一种苦味稍淡,勐宋人称其为甜茶;另外一种苦味极强,勐宋人称其为苦茶。据传景洪勐宋苦茶源于野生茶树种子,人工栽培驯化数百年,依然野性难驯,苦口难化。随着近些年茶树频繁采摘,使苦茶中苦味有所下降,间接导致了苦茶品质提升。
“新八大茶山”之巴达山
巴达山成名之初,应归功于贺松寨野生型千年茶王树1号的发现。1961年10月由当地的僾伲族群众最先发现它,后经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张顺高和刘献荣两位专家实地考察,证实树龄1700年,后来因树杆亏空不幸被大风吹断,才于2012年仙逝。
巴达古茶山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章朗、贺松寨、曼迈兑、曼帕纳等布朗族与僾伲族寨。其中,以章朗茶园最多,如今章朗也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寨子,也是章朗族历史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寨子。曼迈兑茶园(紧挨寨子)也有不少,也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大寨(距离章朗20公里),现。章朗是布朗族最多的古寨,传言凡有布朗族的古寨就一定有古茶园,这便是云南人常说的“濮人种茶”定律,布朗人世代种茶,正如老茶人无茶不欢。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