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古六大茶山,普洱茶核心产地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2017年05月21日

古六大茶山,普洱茶核心产地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从“银生城”到“普洱府”
六大茶山浮出水面
尽管历史上关于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一直争议不断,但普洱茶的原产地在云南已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尽管普洱茶产于思茅还是版纳也一直有争议,尽管记载普洱茶历史的“樊绰们”限于当时的年代信息和个人眼界,对云南普洱茶产地的记载各有不同,但从银生城到普洱府,说的都是现今澜沧江两岸的普洱茶核心产地,这些关于产地的记载的关键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以勐腊为中心的六大茶山。
唐朝学者樊绰在其《云南志》一书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
银生城,指唐朝时银生节度府地,学者考据为今中国云南普洱景东县城。樊绰载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所指范围是银生节度府地(景东县城)周边的无量山、哀牢山等群山,应该说没有六大茶山什么事,晚樊绰300多年的南宋史官李石在《续博物志》称:“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这里少了个“界”字,涵盖范围已扩大。
自从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普洱府,六大版纳划归普洱府管辖,隶属整懂版纳的六大茶山自然归于普洱府直管,自此,关于普洱茶产地的文献记载,毫无例外地都指向了六大茶山,正如清代阮福1825年作的《普洱茶记》里把“茶出银生诸山,”解释为当时银生节度的管辖范围,包括版纳地区的六大茶山。
因为后来人们陆续开发出了以勐海为中心的新“六大茶山”,又称“江外茶”或“坝茶”,古“六大茶山”称为“江内茶”或“山茶”为了便于区分,所以对历史上到现在以勐腊为中心的“六大茶山”,冠以“古六大茶山”的称谓。
现今我们知道普洱茶的核心产地,是澜沧江两岸的临沧、思茅和版纳,但历史上的每一段时期,核心产地的版块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每个年代的政策重心的转移、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战争、自然灾害和人员迁移而变动:
从“银生城”到“普洱府”,从“普洱府”到“古六大茶山”,从“古六大茶山”到“新六大茶山”,从景东到宁洱,从倚邦到易武,从勐腊到勐海…
通常的状况,重心区从甲地转移到乙地后,乙地开始走向辉煌,甲地开始变得没落衰亡,但有一个例外,便是衰而不亡的“古六大茶山”!无论重心如何转移,无论是新崛起的茶山如何风光,无论景迈、冰岛、班章如何疯狂,凡谈及普洱茶历史、茶马古道、茶庄字号、贡茶往事和古茶树资源,“古六大茶山”永远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词!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
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慢撒茶山。
关于“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讲在澜沧江以东,有的讲在澜沧江以西,还有的说澜沧江两岸各有六大茶山。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思茅厅界图》表明,“古六大茶山”确都在澜沧江沿岸。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其中,慢撒在易武乡,革登、莽枝、蛮砖、倚邦在象明乡。据说,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现均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过去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曾经吸引内地数十万同胞前来开发,这对於繁荣边疆经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攸乐山位于景洪市辖区内,现名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
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清末年间,古茶园面积有1万亩左右,几经沧桑,至今大部分被毁,古茶园荒芜面积达70%以上,全乡现存古茶园面积只有2900多亩。龙帕大寨是攸乐山古树茶资源最丰富的寨子。
居住在攸乐古茶山的基诺族人民如今还保持着传统的饮茶方法:在炎热的夏天,基诺人上山劳动,吃饭的时候,人们就会采来一些一芽一叶的新鲜茶叶,在地上挖一个小坑,用“冬叶”垫上,将采来的茶叶放进去,加上盐、辣椒等调料,用山泉水一冲,做成一道“凉拌茶”,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慢慢品尝,既当“饮料”,也当下饭的“菜”。盛易祥。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菜阳河一带。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年产茶量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类型。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至今已荒芜难寻。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均以倚邦茶菁为原料。
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宫贡茶的当然原料(还有说法小叶种茶是当地特殊的地理土壤环境由大叶种变异而成)。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
人皆种茶,人皆制茶,人皆卖茶,形成了四大茶叶集镇。即:倚邦街、曼拱街、蛮砖街、牛滚塘街。镇与镇之间,运茶马邦往来,盛况空前。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竟然只剩下一百三十余户,人口不足一千人。牛滚街瘟疫十室九空,荒芜人烟,故到清朝后期,倚邦没落,易武崛起,绝冠群芳,到民国之后,云南茶叶则以勐海独领风骚。
莽枝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因为传说是诸葛孔明埋铜(莽)之地,因此取名为莽枝。不过也有人说,莽枝山的“莽”应该是“蟒”才对。这里的巨蟒太多了,靠曼赛寨的斜坡,龙潭,接牛滚塘的橡胶地,常有它们的身影出没。并且,在莽枝山的历史上,还有屠蟒、制蟒蛇干巴的说法。
在六大古茶山中,莽枝似乎并不突出,但是它在普洱茶的历史长卷中也曾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根据历史记载,莽枝山至少在元朝时就已经有了成片茶园。明朝末年就已有内地商人进入莽枝山贩茶。在康熙初年,莽枝古茶山的牛滚塘就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后来又在雍正时期,清政府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的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