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聊茶文化,喝普洱茶,谈普洱茶发展历史中的大事件
2017年05月21日

聊茶文化,喝普洱茶,谈普洱茶发展历史中的大事件

我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国内外学术界一致公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据《史记》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炎帝因发现了茶叶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作用,从而成为中华茶祖,也是世界茶祖。而产于云南的普洱茶,以其独到的加工工艺,成为茶家族的佼佼者。
云南产茶历史很早,唐朝人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城界诸山,就是指现在的思茅茶区。
普洱茶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的普洱县命名 , 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 , 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 , 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 , 元朝时称之为普茶 , 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 , 极盛时期是在清朝。
明朝万历年间的谢肇浙,在《滇略》一书当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的记载,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当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泽西波只用普洱,已自唐时" 在明朝时期,武夷山茶,云南茶都是被无视的,被茶文化排斥在外,也都是在清朝重新被重视起来,清朝道光年间《普洱府志》记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经种茶了,清朝张泓在《滇南新语》当中说,"云南绿茶其香气过烈,转诀不适,性有极寒,未尽苦”,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数10万人”以上这些都是在古籍当中对于普洱茶的记载。
在近代,1910年勐海开设了第一家茶庄,随着到缅甸印度中国西藏火车开通和马帮的崛起,取代了思茅,成为最重要的生产销售集散地。
同一时间,下关永昌祥创制出了沱茶,和茂恒等茶庄一起占领内销和部分藏区市场。
双江勐库茶,以其优异的口感,高香多糖等特点异军突起成为沱茶配的精华,成为内销最受欢迎的茶。
其后逐渐就形成了“内销讲新侨销讲陈”的规律。盛易祥。
在以勐库,凤山,景谷为原料的沱茶挤压下,六大茶山和勐海等地,更多的走陈茶路线,讲究“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芳香”。
1938年,当时有所谓筑茶工艺,及生毛茶洒水,先发酵再压制的工艺。筑茶工艺出来的茶,汤色可能已经达到了浅红或者深黄的水平,这些年市场上许多干仓老生普就是这么做出来的,这说明生普用贮茶法就可以做出新茶就出红汤的。
1938年云南中茶公司成立。
1951年建立了全省茶叶科研机构。
1973年后,借鉴安化千两茶和广西六堡等地的后发酵工艺,研制出了熟普。
1975年,普洱熟茶用于生产。
1984年现代普洱市人吴启英,通过普洱茶接种技术,在保证普洱茶质量的情况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发酵转化,这是现代普洱熟茶的开端。
2007年4月8号,云南思茅市正式更名为普洱市,不久之后普洱茶市场发生了一场地震——人为的炒作不当,造成一时间哀鸿遍野。
2007年,普洱茶的产值是32.6亿元,2008年跌到了15亿元。浴火重生后的普洱茶重新洗牌,半数以上质量不稳定,无茶园或者初制加工企业消失掉了,发展开始稳健,更加强调普洱茶的功效明确化,科学化,生产标准化,有机化,也开启了时至今日的名山纯料茶,老树茶之战。
到2008年末才开始渐渐复苏。
2014年下半年,普洱又显露出了崩盘的迹象,好在基本控制住了。
一些大厂,开始调低价格,但是已经撤出了大量的游资和炒家,一些做高端普洱的,因公费需求减少和礼品市场的萎缩,可谓举步维艰。
2015年到2016年情况进一步开始恶化,大量的厂商已经开始减产,价格出现了暗中跳水,2017年春茶季的情形诡异,众多商家持币观望。
普洱市市委书记数年前描述过普洱茶的发展,他说:“从普洱茶的产生到2003年之间,是农业普洱时代,作为一种初级原料,加工附加值低的原始产品,云南省一年的茶叶产值二十几个亿,那么从2004年到2007年之间,成为文化普洱时期,2008年开始提出了科学普洱的概念,未来到2020年,预测会过渡到人文普洱时代”。
 30.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