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罕和昔归的基本信息先说基本信息。昔归,隶属临沧临翔区邦东乡邦东村,核心茶园位于忙麓山,其山背靠邦东大雪山,澜沧江绕山脚而流。官方忙麓山昔归的介绍为:海拔740~1043.4米之间,土壤为赤红壤,偏酸性,古茶园为茶林混生,古茶树邦东黑大叶茶,亩均40株,年产茶量约12吨。出产的昔归茶,品质优越,口味纯正,据测定内含物质成分:茶多酚32.5%、咖啡碱2.88%、水浸出物45%、游离氨基酸总量4.11%;
官方的数据大家有个印象就行,谈谈个人的几个认知:1. 昔归的古茶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茶林混生,而是茶园是茶园,茶林是茶林,人为干扰痕迹明显;2.忙麓山内,昔归茶的茶树品种是较复杂的;3.纯正忙麓山的核心产区,古树的年产量绝对没有12吨;4.补充一点,个人阅读过关于昔归的文献,其古树树龄普遍在250年之间;昔归是临沧产区唯二的一线名山,名气极大,价格很高,在名山茶之最的盘点里,昔归被称为最“鲜”的茶,素有“临沧班章”的美誉,深入人心的特点是“菌子香”!
那罕,隶属临沧临翔区邦东乡曼岗村,那罕是曼岗村的一个小组,关于曼岗古茶园,官方的介绍如下:曼岗村古茶园1216.5亩,古茶园位于邦东乡曼岗村那罕、茶园、小曼岗三个组。区域内古树茶分布39603株,区域外零星古茶树单株分布13株,地处海拔1400——1600米。土壤为山地红壤,偏酸性,古茶树为邦东黑大叶种,栽培史约500年以上,年产干毛茶总量约40吨。据测定内含物质,茶多酚21.5%、咖啡碱3.7%、游离氨基酸总量2.6%、儿茶素总量14.53%、水浸出物含量46.6%。
(昔归条索)官方数据大家自行参考,谈谈个人对于那罕的认知:1. 那罕的茶树与昔归茶树部分是相似的,从树形、叶形等看,属于“半藤条半大叶种”;2.纯正那罕核心茶园的产量也很低,个人了解到的情况,纯正的那罕古树春茶产量不会超过3吨,那罕茶园主要有三片:那罕大沟片区,这一片区产量约占那罕茶的2/5;那罕和小曼岗交界处,产量也略占2/5,这一片全都是百年以上的老茶树;下那罕和其他片区的零星茶树产量约占1/5;
3.那罕与昔归的距离是较近的,从那罕开车到昔归,半小时可达;那罕是邦东乡的名寨,名气仅次于昔归,素有“小昔归”、“邦东岩茶之王”、“茶魁之首”的美誉。
(那罕条索)| 为什么用那罕和昔归做对比?用那罕和昔归做对比,有几个原因:1. 那罕与昔归相距不远,个人感觉除了海拔,以及昔归距离澜沧江更近之外,两个产区在茶树、生态、土壤、加工工艺上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对比二者能更深层次的了解邦东产区;2.那罕素有“小昔归”之名,类似名称的还有勐库产区的“正气塘”,正气塘亦有“小冰岛”的美誉,源于正气塘的水路、甜感和回甘与冰岛老寨皆有极高的相似度,故得此名;同理,那是否那罕与昔归有着同样的相似度呢?如果别人用那罕的原料做赝品昔归,其破绽在什么地方呢?3.市场上有一种声音普遍认为,那罕是被低估的山头,其品饮体验是超过昔归的,这话是否属实?
| 那罕对比昔归,差距到底在哪里?上面三个问题,我们一个一个的解答。1.那罕是被低估的山头,品饮体验超过昔归,这话是否属实?答:绝无可能。从始至终,那罕这个山头名气、价格、品饮体验都没有被低估,其就是标标准准的2~3线山头,比二线山头的内质稍茶,比三线山头的特点更鲜明,在我的记忆中,其巅峰时期的价格出现在2015~2016年,古树头春在山头上的价格达到1500~1800之间,近三年内,其头春古树的价格基本都维持在1200元之间,从这个角度讲,那罕是难与同昔归相提并论的。虽然品饮体验是带着个人品饮偏好去判断的,并不客观。但对于喝山头古树茶高端圈子来说,品饮体验的高低有着严格的分界线;显然,那罕并没有获得高端圈子的青睐,不然不至于出名那么早,价格依然没有太大的涨幅。
2.那罕与昔归,相似的地方在哪里?首先,这两个山头的条索有着颇高的相似度。喝昔归的茶友肯定都听过关于其条索的总结:黑荆条,柳叶形,背无毛,梗难瞧。事实上,据个人在忙麓山了解到的情况,这种条索可能只算是忙麓山昔归原生种之一,也有椭圆形的、甚至是卵形的;此外,昔归的茶条索也并非完全不显毫,只是毫毛细短,好像薄薄一层附着在条索上;而整个邦东片区的茶条索,基本都满足“黑荆条,背无毛,梗难瞧”的特征,即:茶梗较多、条索发黑且不显毫。所以,此处必须要提醒下,不能通过条索或叶底直接判断昔归茶的真假!
其次,那罕与昔归在山场气息、风格上有一定的相似度。整个邦东片区的茶,茶汤里都隐约透着一股独特的风味,有人将这种风味叫做“岩韵”,类似喝矿泉水带来的体验。这应该与邦东茶树生长的环境、土壤有很大的关系;再次,个人感觉,整个邦东片区的茶包括昔归在内,汤感的厚度都不及勐库产区;最后,邦东片区的茶,回甘的持续性都很好。后期转化都值得期待,且那罕与昔归在后期转化上也有一定的相似度。
3.那罕与昔归,品饮体验的不同与差距在哪里?3.1 先说滋味和香气。二者的风格整体上都偏向直接、雄强型。滋味、香气、山场风味等入口即可辨别。个人感觉最明显的不同点就是香气。那罕古树新茶的香气偏果香、花香,甚至是较清晰的兰花香;昔归的香气也较丰富,偏花香、乳香和紫苏香(紫苏香确实很明显),与那罕的香气绝对是两种类型。看到有些内容博主讲昔归新茶是兰花香,其实不然。山头茶里讲到所谓兰香、兰花香、蜜兰香等与“兰”相关的香气时指的都是一种类型,与昔归断然不同。而有一定存期的那罕和昔归的香气似乎有一定的相似度,那罕的茶汤里似乎也能喝到一定程度的“菌香”,但其主要香型绝对不是菌香,二是偏蜜香;昔归则以纯正的菌香为主。
3.2 同为古树的前提下,二者回涩的速度以及涩感的留存度不一样。记得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总结过临沧茶的规律:回涩(可以理解为涩感出现的时间)。几乎99%的临沧山头古树茶都会回涩,只是涩感出现的时间、涩感的清晰度、涩感化开速度以及化开后口腔的状态不一样。涩出现的时间越晚越好,涩感越弱越好,化开速度越快越好、涩感化开之后回甘越绵长越好。而这一点上,那罕的表现是难与企及昔归的。
因为品饮时空的不同,我很难准确的告诉大家,那罕从第几泡开始有明显的涩感,但可以确定的是,那罕出现涩的时间要比昔归早,涩的程度也要比昔归更清晰;即便是核心产区的昔归古树,也有可能捕捉到涩感的,但涩的程度弱,化开时间快,涩化开之后回甘也是极绵长的。
3.3 最大的差距在茶汤内质:水路和劲道上的差距。记得我们在总结勐库山头茶的规律时说过,勐库的大部分二、三线山头,茶汤都表现出“有厚度,无劲道”的体验,厚度好的,有一定团感和入喉感的,可入二线山头;厚度好,茶汤过喉就散开的,基本就是三线山头的行列了。那罕就是典型有厚度,但过喉即散的山头;而昔归的茶汤成团,入喉有劲道,甚至还具备穿透力,喉咙和胸腔都有明显的炽热感。即便与易武方向顶级森林茶的穿透力比起来,昔归茶在水路的细滑感、茶汤的包裹度上都略有不如,但劲道和穿透力的表现,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差异。
2017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