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了普洱茶,都希望对普洱茶的历史有所了解,但现在的网络文章,又大多疏漏或错误较多。我认为准确了解普洱茶的真实历史,还得还原到历史古籍上,在读懂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到的可能才准确。基于此,特想尽办法买来了道光《普洱府志》(1850年)刻板的PDF,并反复琢磨了字词、标点和段意。
今天,就带着茶友,来读懂1840年知府郑绍谦、1850年知府李熙龄,两位知府组织编纂的《普洱府志》中对“茶”的记载:
普洱府成立于1729年(清雍正七年)。清代,曾先后编纂过三部《普洱府志》。第一部是道光二十年(1840)知府郑绍谦组织编纂的道光《普洱府志》;第二部是道光三十年(1850)知府李熙龄组织编纂的道光《普洱府志》;第三部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知府陈宗海组织编纂的光绪《普洱府志》。第一部郑志已不存于世,但第二部李志其基础资料源于郑志,对郑志残编进行“应损者损之,应益者益之”的加工改造。所以书的作者标识的都是郑绍谦、李熙龄两人,“序”也有收录了两人的序。所以现在存世的《普洱府志》就只有1850年道光郑绍谦、李熙龄纂修和1900年光绪陈宗海纂修的两种。
道光《普洱府志·卷之八·物产六·茶》,先看记载:
【原文之一】茶,产普洱府边外六大茶山。其树似紫薇〔1〕无皮,曲拳而高〔2〕,叶尖而长,花白色,结实圆勺如栟榈子,蒂似丁香,根如胡桃。土人以茶果种之,数年新株长成,叶极茂密。老树则叶稀,多瘤〔3〕如云物〔4〕状。大者制为瓶,甚古雅;细者如栲栳〔5〕,可为杖。
【注释】〔1〕紫薇:别名痒痒树、紫金花、无皮树等,树皮平滑,灰色或灰褐色。
〔2〕曲拳而高:“曲拳”弯腰抱拳,暗示茶树长的老态形状,句意为茶树高到人弯腰抱拳时那般高。
〔3〕瘤:树木外皮隆起的块状物。此指茶树干上的花纹斑块。
〔4〕云物:云气、云彩。有的引文为“云雾”,似不忠实于原文。
〔5〕栲栳:思茅师专的《清代普洱府选注》(邓启华主编)此条注释“栲(kǎo)栳(lǎo):用柳条编成的容器,形状像斗,又叫笆斗”。值得商榷:理由,笆斗指直径40cm左右的半球型,底部平,比口稍小。“细者”与前“大者”对比,若直径40厘米就不细,更不可能做手杖了。应该是另一种理解,西北的一种小食物也叫做栲栳,别称为"莜面窝窝"。编纂《普洱府志》的李熙龄知府在陕西榆林任过知府。所以这里解释为“西北栲栳面圈”。
【译文】茶叶,生产于普洱府边远地方的六座大茶山。茶树的外观像痒痒树一样无厚皮,树高到人行礼时弯腰那般高,叶子又尖又长,花是白色的,结的果实圆勺状像棕榈的子,蒂像丁香蒂,根像胡桃根。本地人用茶种子种植,几年后新植株长成了茶树,树叶非常茂盛而繁密。老茶树却叶子稀少,树干长的花纹斑块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粗的老树干制作成瓶子,非常古朴雅致;细的老茶树干长得像西北栲栳面圈,可以做成手杖。
【串解】本段借用陆羽《茶经》的语句,对普洱茶外形、种植作了描述。介绍了用种子种植的实生苗方法,突出了普洱茶特殊性“老树”的特征。
【原文之二】茶味优劣别之以山。首数蛮砖、次倚邦、次易武、次莽芝(其地有茶王树,大数围,土人岁以牲醴〔6〕祭之)、次漫撒、次攸乐,最下则平川产者名“坝子茶”,此六大茶山之所产也。其余小山甚多,而以蛮松产者为上,大约茶性所宜总〔7〕,以产红土带砂石之阪〔8〕者多清芬耳。
【注释】〔6〕牲醴:音shēng lǐ,祭祀用的牲口和美酒。
〔7〕宜总:宜,合适,适宜;总,总括,汇集。适宜条件的汇集。有的断句把“总”归下一句“总以产红土带砂石之阪者多清芬耳”,觉不妥。
〔8〕阪:音bǎn,是指崎岖硗薄的地方,山坡。
【译文】茶叶滋味的好差因山而不同。最好的是蛮砖、第二是倚邦、第三是易武、第四是莽芝(莽芝有一棵茶王树,粗到几个才能合抱起来,本地人每年用牲口和美酒祭祀它)、第五是漫撒、第六是攸乐,最差的是地势平坦的地方生产的名叫“坝子茶”,这是六座大茶山生产的茶叶。剩下的产茶小山头很多,有以蛮松生产的茶叶为最好,大概是茶叶表现出来的性味及其特性适宜条件都汇集了,在红色土壤并且是砂石的山坡地生产的茶叶大多清甜芳香啊。
【串解】本段讲述了当时古六大茶山名称,茶叶滋味与生长环境的关系。本地民族世代相传的“古六大茶山”,是六大片先天成片的与杂木混杂的原生茶树林所在地,而且六片茶山是相邻相连的。茶果自落自生世代繁殖,茶族曾子曾孙无穷团聚。但道光《普洱府志》的编者错误地把易武与漫撒并列,先有天然的漫撒,后有人力发展的易武,后来易武范围大到包括了漫撒,成了现在知道易武而不识漫撒了;同时没把“革登”列入,似乎也不严谨。
【原文之三】茶之嫩老则又别之以时。二月采者为芽茶,即白毛尖;三四月采者为小满茶;六七月采者为谷花茶。
【译文】茶叶的嫩老又区别在采摘时间上。农历二月份采摘的叫做芽茶,就是白毛尖;农历三四月采摘的是小满茶;农历六七月采采摘的是谷花茶。
【串解】本段讲述采茶的时间及茶品名,今天延续的叫法是春茶、夏茶(雨水茶)、秋茶。盛易祥。
【原文之四】熬膏外,则蒸而为饼,有方有圆。圆者为筒子茶、为大团茶,小至四两者为五子圆。拣茶时,其叶黄者名金蝶〔9〕;卷者名疙瘩茶。
【注释】〔9〕金蝶:金,黄色;,康熙字典,音罨〔yǎn〕,虫名;蝶,翅膀像薄片的虫子。“蝶”应是蝴蝶的一种。有的引文方便地把“”变成“崦”,有音但句意反而不通了。金蝶,古代描述性组合,像蝴蝶翅膀样的黄色薄片,今天俗称黄片。又有写做“金月天”(阮福《普洱茶记》、《思茅厅采访》)、“金玉天”(另版阮福《普洱茶记》)的。
【译文】粗老的叶子熬成茶膏外,其余的就蒸软后压成茶饼,茶饼有方块有圆饼。圆饼茶装七子一筒、是大的圆茶,小圆茶小到四两重(清代一两相当于现在37.3克,四两相当于149.2克)装五子一筒。分拣茶叶时,那叶片薄而黄色的名叫金蝶;卷成团不能散开的名叫疙瘩茶。
【串解】本段记述普洱茶成品种类。茶膏、饼、砖,以及黄片、疙瘩茶等。
【原文之五】每岁除采办贡茶外,商贾货之远方。(按:思茅厅每岁承办贡茶,例〔10〕于藩库铜息项下,支银一千两转发采办,并置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承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