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截止目前已经有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居世界第一。
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茶界掀起热潮,受到广泛关注。
本次申遗所涉及到的44个项目所在地涉及1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来自云南的分别是,
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
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
茶俗(白族三道茶)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
在此,我们将逐一走进这些非遗项目,展现丰富多彩的云南制茶技艺和文化。
作为茶业大省的云南,能有六个项目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千百年来,丰富的茶马历史文化和马帮精神,让茶文化、茶技艺在云南发展壮大,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技术支撑。云南饮茶的民族众多,方式技艺多样,各有千秋。
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传统手艺与民俗的结合,六项茶技艺的流程分别涉及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和蒸压成型、民族特色品饮,有着较强的民俗性,可观赏性和工艺的独特性。
传统手艺人的坚持:多年来,许多非遗传承人都在以家族或个人的形式,坚持着茶技艺的传承,同时还将自己的技艺通过教授、分享的方式进行推广,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用于非物质文化中茶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中。
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是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云南普洱茶传统加工制作技艺起源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
普洱茶贡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的制作工艺,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其制作大体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4个程序。
贡茶是自然发酵的生茶,在通风、干燥、无异味的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储存年限越长,口感越佳、价值逐年增长,具备保值增值的收藏功能,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
2008年6月7日,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 Ⅷ-151。
2011年,作为普洱茶(贡茶)制作原料的主要产地困鹿山贡技茶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近日,在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普洱茶贡茶技艺传承人李兴昌接受采访时说:“此次得到世界级的文化认可,不仅是对普洱贡茶技艺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整个家族坚持和努力的肯定。”如何做好未来的贡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认为:要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守正创新的初心,刻苦钻研的毅力。要学会用文化赋予生产能量,用生产赋予文化活力,提高产量,稳定品质,建立完善的技艺管理机制,与茶农、政府等三方的相辅相成。
作为李兴昌之子,茶青年李明泽这样说:“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作为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第九代传承人,我希望通过结合当代年轻人的消费方式,运用互联网将老手艺及非遗文化带入大众视野;通过技艺融入区域旅游,推动旅游和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通过技艺助力乡村振兴,将传统手工艺及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制作周边、文创等,以此构筑新时代的精神文化坐标,让普洱茶贡茶技艺得以更好地发扬与传承。”
当前是文化自信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中的一环,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是一个国家的无形资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精神的高度,它的继承和发扬是推动人类文化产业高度发展的重要体现。传承不仅是制茶技艺的传承,本质上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传承。对于家族,可视为家风,对于社会,则是一种灵魂。
有意识的“出圈”:是展现中华文化持久生命力的一种方式。有意识的融入:将传统文化和技艺与文化IP、文旅相融入,可以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及精神,更好的筑牢民族文化之根。有意识的交流:用文化艺术及科技手段,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以可视化,可观赏的艺术等形式开展交流,可以激发起国际社会及其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共鸣。
来源饶丽 普洱杂志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17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