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兴,则茶业兴。每一种茶叶历史的拐点,都与一个时代的帷幕起落密切关联。
上世纪90年代,两岸文化交流日盛,一群台湾茶人的意外到访,解封了贡茶之乡的沉睡“魔咒”。并在接下来的十年,一批又一批的茶人涌入,制作出了一款接一款的经典产品,共同开启了普洱茶的名山古树时代。在早期开发易武两岸三地的著名茶人中,吕礼臻无疑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
1994~2004,这是值得铭记的十年。因为它不但掀开了“易武茶复兴”的帷幕,更让整个普洱茶从大工业时代,过渡到了一个名山古树百花齐放、名企茶号百家争鸣的个性化时代。但为什么是易武?易武是如何变成今日茶人之共识的?没有人比吕礼臻更适合回答这个问题。
易武复兴,始于一个对历史的共识
历史时常是由偶然事件所改变,而偶然性里也往往蕴含着某种必然。今天人们回顾历史,往往会把1994年,时任台湾茶联会会长的吕礼臻,率曾至贤、陈怀远等20余位台湾茶人,进入六大茶山的“朝圣之旅”,作为易武复兴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之一。因为这次事件之后,有了更多港台、内地的茶人茶商往来于易武,带动了易武的繁盛,也为整个普洱茶的复兴建立了基础认识。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因为台湾茶人对易武的执念,早非一朝一夕。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就掀起普洱热,并随着90年代香港茶楼清仓,宋聘、福元昌、同庆、同兴……这些号级茶开始进入台湾茶圈。在这个过程中,台湾茶人慢慢开始发现一个共识,那就是——遗留下的号级茶,几乎都是易武茶。
“云南不可能只有易武有好茶,其他地方也会有,但我们会往那边走,就只是基于一个‘因缘’——我们以前收过的号级茶,基本都来自易武。”吕礼臻说。“号级茶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摆了那么久,还是那么好喝,那么迷人,可是后来的茶叶已经没有号级茶那样的生产方式了,这让我们觉得很可惜。”
90年代中期是一个普洱茶有很多基本概念,都还没有被厘清的时代。在易武时任乡长吴正金、副乡长李佳能先生的带领下,吕礼臻找到易武前乡长张毅老先生,以及宋聘号还在世的一位老师傅张官寿,探索恢复传统工艺,而他们在对号级茶的追忆过程中,也出现了90年代制茶的数个第一次——比如,野放大树茶为原料、传统手工石墨压饼工艺、传统老大黄竹叶包封……
晒青比烘青好在哪?摊晾到多久才能杀青?松紧度要多少才更利于转化?这些今人制茶了如执掌的工艺细节,事实上也是经历了先行者从无到有的探索。“你说它难,它也不是很难,但是要抓到那个点,真的需要点时间,我们也是经过了很多次的调试才慢慢找到原来的那个点,一开始也不是很明白。”
“其实用现在的标准再回看当年刚刚做出来的‘真淳雅号’,当然很多细节还是达不到要求,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它会有它的一席之地。”我们今天会把“真淳雅号”看作是易武茶的代表性产品之一,不光是因为它出自易武,更因为它让习惯了国营大厂拼配茶的喝茶人,重拾了建国前的“号级茶”——用一流的原料,传统的工艺,制作力所能及中最优质的普洱茶这样一种制茶理念。
当我们谈论易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不止是山头、不止是古树,更是一种对传统的缅怀,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那个影影绰绰的、过去荣光的召唤。
“真淳雅”之后,又有了“顺时兴”、“易昌号”、“绿大树”、“敬业号”、“一片叶”、“易武正山典藏”,“易武老树圆茶”……等,一个个精彩绝伦的独奏,最后汇聚成易武复兴的交响篇章。当然,这是时隔十余年后的今天,我们对那段时光的总结。
2000年后,易武和班章渐渐成了关注核心,越来越多的港台茶商、广东茶商,受到市场的驱动,纷纷去到当时已经逐渐日薄西山的国营大厂,定制山头茶产品。当时喝惯了勐海、下关粗重口感的很多人,还是对滋味相对清淡的易武茶持怀疑态度。
但吕礼臻对易武味的着迷,有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认为喝茶到最后,对品质的要求,其实就是两个字——细腻。”
“就好像古人形容好茶,就是香、甘、滑、厚、重。今天中国茶也好、云南茶也好,其实都是讲究一山一味,每个人对每个山的审美可能是会有差异的。但是如果说符合传统审美要求的、以细腻作为要求的,诸多产区风格的审美上,易武可能更符合这一点。”
“但当你对茶汤没有共识的时候,去谈这个,就会变成落差。”
“我的建议就是多喝,然后少量的买。多喝少买,多比较。”
“我常说茶不怕有缺点,但怕没有特点。只要它有迷人之处,它就是好茶了。”
“喝茶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放松很舒服的事情。现在喝茶,很多人压力太大了,这绝对不是中国茶的发展的方向。但是大家都这样在玩,所以要怎么发展,我们要去思考。但这个过程不用担心,大家会去比较,慢慢的去要求一些事情,自然就会调整。”
“复兴易武不是一个时期、一代人的事情,是一代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易武的今天,期待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90年代以前,市场是没有山头茶的概念的。来自台湾的先行者们建立了市场对名山古树的基础认知,尝试恢复了普洱茶的传统工艺,之后才有了越来越多的茶商茶企涌入,发掘出了越来越多的知名山头。
尽管各家在产品的研发上,都各有侧重点,在产区的重点关注上,各有偏好。但是易武,已经是每一个普洱茶企都无法视而不见的产区。大到建工厂,小到“包棵树”,从庞大的资本运作,到个体的发烧友……,几乎所有的茶企多少都要来易武插杆旗。易武已经成为所有茶企的共识。不同于吕礼臻等人当年初来易武时的凋敝景象,今天的易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而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吕礼臻说希望当时的自己可以思考得更长远一点。“当年来到易武,看到这里很凄凉,我就很冲动,觉得易武像被人遗弃一样。我们是茶人,就想让它能恢复以前的那种光彩,把人带进去,把钱带进去,把茶做好,让当地人的生活能够改善,以前想法就这么简单。”吕礼臻说。
而当人和钱越涌越多,易武潜藏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每年市场销售量远远大于其实际年产量,又比如价格越炒越高的一些微产区……“但事实上,这么多问题里,我们真正在乎的是生态有没有被破坏。”
“一个茶树它可以活几百年,它表示什么?表示这个生态是健康的,所以它能存活几百年。但是我们看到很多树,被保护的结果都是挂掉了,所以那些树,不去动它比动它要好。这么宝贵的东西,你让它挂掉,都是罪过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