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位于勐腊县易武镇麻黑村委会辖区内、崇山峻岭之间的边境寨子,因四季大风常至而得此名。
往昔的刮风寨,虽风景优美,但交通闭塞,发展落后
与 以民族风情“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著称的西双版纳显得格格不入
走进刮风寨,秀丽的风景与极致的贫困便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感觉恍若隔世。
一个个茅草窝棚零落四散,一条条羊肠小道肮脏泥泞;四棵叉叉打成的竹笆破床、一口破烂的小铁锅、几条缺脚的木凳就是绝大多数村民家中的全部“家当”了。看向四周,树木做墙体,山间茅草盖顶棚,到处通风透亮。
当地村民常将其形容为:
“星秀房,月牙锅,风扫地,月当灯”
2007年,刮风寨共有123户、668人,其中贫困人口634人,占总人口的95%,是周边村寨经济发展最落后的一个寨子。
村小组党支部书记李永林说:“当时的刮风寨是勐腊县最穷的村寨之一,有的人家穷到吃盐都靠借、无钱送孩子上学,缺医少药,看不起病,人们提起刮风寨只会想到贫穷二字。
今天的刮风寨在易武镇党委、政府所规划的结合贫困村寨不同特点,着力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体系中,秉承“保护生态、保护古茶园、美丽宜居”的理念,进行合理有序地规划和开发,探索出一条依靠茶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每到春季,整个村庄都被绿玉滴翠、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所覆盖,映入眼帘的青山绿水映波岚,生长在原始森林中枝干盘虬,绚丽多姿。打扮时髦的瑶家女子时常结伴而来,腰间挎着竹篓,走向一望无际的青绿茶山,用辛勤的汗水编织着致富梦。
瑶寨茶园好春光,家家户户采茶忙;新芽生发致富路,笑语绵甜茶飘香。
这是村民如今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原村委主任邓爱民介绍,在易武镇,刮风赛是高杆老茶树保留最完整的寨子。
这里生长的几乎都是树龄上百年的古茶树有600余亩,最高的有19米、围径最大的有1米。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茶树创造了适宜生长的条件。出产的古乔木茶有一定的野性,香气很足,气味独特,成为普洱茶中的珍品。
昔日贫穷的刮风寨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名村名寨之一。越来越多的茶商、茶人慕名而来,茶产业发展为村民插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翅膀。
只见当初的茅草房屋被楼房取代,一栋栋崭新的小楼房沿河两岸排成一条“长龙”,一条条乡村卫生路纵横交错。村民家中家电一应俱全,很多家庭还办起了茶叶加工坊,农民茶叶合作社;村民劳作时不再肩挑背扛牛驮;孩子读书不再跋山涉水。当年徒步翻山越岭从易武镇到刮风寨需要十个多小时才能走完的路程,现在开车只要两个半小时。
麻黑村党总支书记高志明介绍:刮风寨于2018年实现摘帽脱贫。全村茶产业收入18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16元。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村204户人家,有185户益起了楼房,拥有126台锐骐皮卡车,被郑州日产投牌为边境线上的“皮卡村”。
下一步,刮风寨将把“做好一个传承,守住两片叶子”作为发展思路。(一个传承是指做好本地民族文化传承。守住两片叶子则是要保护好森林这片叶子和保护好古茶树这片叶子。)
同时,以“不忘初心,感党恩,小康路上跟党走”为总抓手,带领和团结全村人民群众,迈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康庄大道。
这个昔日封闭自守
贫穷落后,穿衣吃饭靠救济
扫地靠风吹
采光靠月亮的刮风寨
甩掉了昔日的辛酸
摆脱了贫困的命运
实现了华丽嬗变
来源:勐腊县易武镇党委宣传办 彭云书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17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