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1日
这大概是我在茶界听过最大的谎言:一线名企做古树!(2)
由于古树茶稀少,种植分散,采收分散,收购的难度高,这带来收购的技术性和成本都很高,尤其是以易武为中心的古六大茶山,基本上都是玩家在玩,很难有规模型厂家涉足。
再一个,按口感收购,玩家可以一个一个茶对比着喝,而规模性厂家不可能按照这样的方式收购。
仅仅就口感而言,如果只是台地茶还好说,拿大树和小树在新茶阶段做对比,则比较困难。
新茶阶段口感的差异是很微弱的,区别实际在于“韵味”,讲韵味,这就非常难以鉴别。
这就好比像欣赏一幅画是一个道理,行家里手来鉴别,他觉得就是说这个水平很高,那么可能绝大多数的观众来看呢,哎呀,就是一幅画啊,未必能鉴别高低。
这其实是跟审美的素质是有关的。
审评茶叶的道理,很多地方和欣赏艺术品极其类似,同样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同样需要审美的素质。
这种素质的培养,既需要大量的喝,也需要这种悟性,同时呢,他可能还需要一个领路人。
之五
传统的茶企,其实不收购古树茶的。
这个事,我们在之前的文章当中也说过,70年代的时候云南茶叶供应藏区,因为在文革期间,生产秩序被打乱,原料不够,政府鼓励茶农上山采收野生茶,大树茶,所谓大树茶,就是现在说的古树茶,结果这批成品做成了砖茶发到藏区后,藏民喝了头晕呕吐,当时很重视这件事,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云南茶区也就停止了野生茶和大树茶的收购。
这就形成了在国有经济时期的这个野生茶,大树茶这一块基本上是一个禁区。
当时的条件下,无法判断是因为发酵程度的原因,还是因为就说是混杂了野生茶、大树茶导致头晕,呕吐。
所以长期来说,古树茶这一块,是被边缘化的。
甚至因为条索不好看,收购价格更低,茶农也没有积极性。
我们举个例子,就是在1998年左右的时候,上贺开这一段的有个初制所,是湖南籍茶商来做的,当时是整个布朗山唯一的一个初制所。整个布朗山的原料(除开勐海茶厂收购的原料),像什么贺开、广别老寨、班盆、新班章、老班章的鲜叶都交到这里,新班章的茶叶条索好看,定价就比老班章的贵一倍。
之六
当然我们现在也看的见,市场有真实做古树茶的厂家,虽然达不到一线茶厂的规模,但是,逐渐也在做大。
这些厂家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之前都是三大品牌的经销商,转型过来以后,涉足生产端。
我把这些品牌称为“茶商品牌”。
这些茶厂的特征都是一开始的规模都非常小,其实类似于现在的玩家收茶这种模式,逐步逐步摸索出一套山头茶有效的收购办法。
比如在一些重点的山头上都有自己初制所,初制所都有专人负责和茶农沟通,每个寨子古树的产量,每一家的产量,每家人的家庭情况,性格特征都摸得很清楚,而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的茶山生活经验,并非仅仅是一个收料技术就能解决的,这一段恰恰是传统茶企所不具备的。
所以我们看见有很多外来的资金,虽然他的资金量很大,但是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前一两年,绝大部分都遭遇了滑铁卢,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熟悉茶山的情况,贸然举巨资入场收购古树茶,真正获利的,其实大部分都只是一些料头。
一线品牌整体进入大茶企,如果真实收料,那么,对于产业是一种助推,而往往很多炒茶品牌都不是,只是需要古树茶这个标签而已,这样,将会形成对于小茶商的一次大围剿。
很简单的运作方式,只需要放出消息,进入某某山头收料,山头茶就会暴涨,茶商、玩家付出的真实的高昂的古树茶原料钱,而用小树茶贴上古树茶标签的大品牌将受益无穷。
对于大规模的市场而言,是无法分辨古树与小树的。
于炒茶的品牌来说,既然都不开箱,也就谈不上就是这个茶叶的品质如何?
所谓的古树,无非就是一个标签,一个道具。
其实这个对于产业的破坏力是巨大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大品牌的这种效应之下,大家都会把假茅台喝成真茅台,假古树喝成真古树,大量做纯料的茶商并没有这种品牌的号召力,反而会让市场以真当假。
消费者天然地信任这些大品牌,就会把假货当真货,喝真实的古树,反而觉得茶味不够,茶气不足。其实不知道无论是哪个山头的古树茶,都是绵中带骨,而并非小树茶体现的所谓霸道所谓苦涩强度高,对口腔的刺激性这么强烈。
很多人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大品牌采用原料成本极度低廉,高昂的成本反而由整个行业的纯料茶商来承担。
原则上来说,两则采购的成本完全不同。
大量的纯料茶商用高昂的采购成本去对应市场,显然比不了一线品牌巨大的广告策略,这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而一旦整个行业的信任再次失去,古树茶将迎来灭顶之灾!
来源: 吴疆说普洱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