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探秘滇红茶产业发展困局
2017年05月21日

探秘滇红茶产业发展困局

得益于广阔的茶产品市场,茶品牌建设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是茶叶大国,却不是茶叶强国,我国茶叶出口总量中红茶占比80%,但滇红茶占比不到红茶比例的10%,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有效竞争力,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诸多挑战和困难,加快滇红茶的品牌建设和渠道多样化已经迫在眉睫。

购买云南最好的凤庆滇红茶请点击购买>>>>>>>>>

滇红茶,曾经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皇伊丽莎白,足见它的品质优良地位高贵。
滇红茶主要产自临沧市凤庆县,是云南茶叶产业中的重要角色,也是凤庆县的核心支柱产业,凤庆数十万涉茶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曾经一度滇红茶系的“中国红”卖价上万元,而且重金难求。
近年来,滇红茶受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持续走低,产业发展进入瓶颈,对比全国红茶整体市场,滇红茶占有量不及10%,作为昔日的一代“王者”,滇红茶在产业成长的过程中,对市场的把控显得疲软迟滞。市场节奏的不适,无疑给产业发展带来负能量,给茶区群众增产增收形成阻力。
日前作者与多位经济学者一同走进凤庆县,探寻昔日“王者”滇红茶荣光黯然的原因。
严控产品质量寻求新突破
滇红茶起源于1937年,由我国著名红茶专家、有机茶之父冯绍裘研制。滇红茶采制于云南大叶种茶树,具有茶叶条索肥实,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等小叶种红茶不具备的特点。其在欧洲市场和我国东部、东北部地区备受青睐。
走访中发现,滇红茶目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是导致产业发展放缓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样产品名叫金芽,但是价格悬殊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从事茶叶销售的王丽珍对滇红茶市场上的产品品质、价格的差异表示抵触,她认为这是阻碍滇红茶产业发展最大的弊端,市场有标准可参照,是精准定价的关键,精准定价是公平交易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据了解,目前各监管部门管理职责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缺乏规范的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农户缺乏质量安全意识,企业和农户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致使少部分茶园仍存在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现象;农药残留、重金属、稀土等安全指标超标;部份小规模企业、装备差,工业化程度低,加工人员无技术,凭感觉做茶,产品五花八门,生产加工标准多种多样,产品质量无序,形成产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资料显示,凤庆全县共有初制所252个,实现标准化10个,经过整改维修20个,多数的初制所加工设备厂房简陋破旧,生产技术落后,没有初制所的种茶区域,茶农以家庭小作坊生产红茶,很难统一产品标准和保证产品质量。
“滇红茶经过数十年的传统发展,初制加工清洁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明显落后于市场发展的标准。”
在昆明中成文化公司总经理成韦宏看来,滇红茶只有强化市场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和统一品质标准,才能爆发其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
“针对目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应当加强监管力度,先着手基地的无公害管理,研究制定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政策措施,合理划定优质茶园认定范围,加强茶树良种保护培育工作,提升茶叶生产加工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联保机制和相关举报制度,充分发挥各初制所和制茶企业茶叶鲜叶收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使之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利益链条,企业全面实行茶叶产业鲜叶收购清册制和产品可追溯制度,确保茶叶原料质量安全优质。”
在经济学者王明看来,质量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基地源头的品质把控,利用“企业+ 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根据群众交售鲜叶的传统习惯和企业现有基地的实际,按区域划定企业和初制所茶园认定范围,确保范围内茶叶品质标准统一。企业和初制所对认定范围内的茶园组织科学、安全、生态管理,并与农户签订原料基地认定协议,负责茶农鲜叶原料收购。
合理品牌规划破解增值困局
2016年,凤庆县茶园面积稳定在30.6万亩,毛茶总产量达35386吨。产值达68891万元,均价为19.60元/㎏;红毛茶产量达26633吨,产值48012亿元,均价为18.03元/㎏;精制茶产量达28200吨,产值139696万元,均价为49.54元/㎏。
对比2015年数据,可以直观看出,目前凤庆滇红茶发展仍是以增量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并且亩产附加值极低。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有限的资源,受土地面积及生态环境破坏等条件制约,产量的增长迟早会达到极限,如果产品价值没有提升,不仅给产业发展造成阻碍,甚至有导致产业萎缩的风险。
“附加值提升难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产品标准参差不齐,其次是受市场影响,因为营销理念和方式没有创新,所以给产品附加值提升形成阻力。”
王明说,因为市场波动,茶农管理茶园赚不到钱,只能外出务工,然而茶园为了减少管理人力,就加大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最终致使茶叶的农残超标,品质下降。也形成了市场直接影响质量,然后质量越低市场越不景气的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