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走进倚邦茶山,别样的清凉拂面而来。再次重访倚邦,这个历史悠久的普洱茶集散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雨水浸润后的古树茶舒枝吐翠,当年的茶马古道时隐时现,鳞次栉比的楼房古色古香,茶农忙着做茶、拣茶、打包、发货……置身于此,百年仿如昨日。
当勐腊县象明乡倚邦村倚邦二组村民徐辉棋将一道穿透了历史岁月的牌匾展现在记者面前时,牌匾上的灰尘在宁静的空气中轻轻飞扬,一道力透纸背的字迹映入眼帘——“福庇西南”。
这道“福庇西南”牌匾由清朝光绪帝御赐,过去挂在倚邦财神庙中。时如逝水,百年沧桑,倚邦古镇的命运,如同这道被重新发现的牌匾一样,历经昔日的繁华、没落,又在新时代涅槃重生。
作为茶马古道的起始点,倚邦历史悠久,藏匿深山的倚邦茶更是闻名天下。300多年来,倚邦茶曾经成就了倚邦古镇的辉煌,也见证了一段悠久的普洱茶历史。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造就了品质一流、醇香回甘的倚邦古茶。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
明末清初,倚邦茶山茶事勃兴。当时,很多外地茶农涌进倚邦种茶、买茶,味佳质优的倚邦茶一度成为皇家贡茶。倚邦古街更是盛极一时,街道两旁满满都是做茶制茶的商户,石屏会馆、孔明庙、城隍庙等庙宇、建筑林立。倚邦,成为了当时古六大茶山之首。
清朝中后期,倚邦逐渐衰落,但直到民国初期,这里仍有130多户居民,庙宇、茶庄和住宅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茶马古道的重要地位也未改变。然而在1942年,倚邦经历了一场战乱,三天两夜的大火将倚邦烧得残垣断壁,成了一片瓦砾。随后而来的瘟疫更是雪上加霜,曾经繁华的倚邦就这样没落了。
繁华逝去,倚邦经济变得萧条,昔日价值千金的贡茶卖不出去,倚邦农民的生活变得困难起来。这里成为了贫困山区,而倚邦古镇辉煌的过去成为了当地居民口头相传的故事。这些故事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却从未褪色。
悠长的时光,就这样在岁月的更替中悄然流淌。
倚邦二组村民江秀芬说:“倚邦衰落后,倚邦茶价一度跌到谷底,茶叶变得不值钱。”此后,大批居民纷纷迁移,现在,只有百余户人家默默守护着家园,守护着祖辈种下的茶树。
作为土生土长的倚邦人,倚邦村主任彭成刚多年来一直有一个梦想:复兴倚邦茶,让外界了解并认可倚邦茶,让当地茶农过上好日子。
对普洱茶来说,制作工艺十分重要,每一道工艺都关系到茶叶最终的品质。而当时,倚邦还没有成规模的茶叶初制所,茶农各自为政,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彭成刚认为,要把茶叶更好地推广出去,制作工艺很重要。10多年来,彭成刚跑了很多地方学习茶叶加工技术,然后进行统一加工销售。
2012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到彭成刚身边,一位对倚邦茶文化颇感兴趣的韩国茶商来到倚邦,在他的引荐下,彭成刚找到了合作对象,建立了倚邦首家规模化的茶叶初制所。开始只是一个小规模的初制所,一年后,一个设备齐全的茶叶代收点竣工。此后,彭成刚每天挨家挨户收购茶叶。茶叶代收点建立后,倚邦的茶价提起来了,当地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2017年,彭成刚在倚邦收购的古树茶鲜叶、加工毛茶达到了1吨,加工小树生态茶115吨,茶叶代收点盈利50多万元,倚邦茶的名声进一步扩大。这一年,10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茶商来到倚邦,彭成刚带领茶农与他们直接对接,此举降低了中间商折扣费用,提高了茶农的销售收入。
很多当地年轻人也积极致力于复兴倚邦茶。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的许永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14年,他创办成立了倚邦庄园,这是当地第一家庄园发展模式的茶企。倚邦庄园严格专人采摘运输、规范加工,采取古法土灶铁锅全手工杀青,竹编簸箕席巴全日光干燥,再经传统石磨定型压制,较好呈现了昔日倚邦古茶风采。该庄园现有4个分厂,2018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最近几年,兴盛的茶产业让倚邦茶农富了起来,更多外地茶商来到倚邦建厂、购茶。如今,倚邦随处可见茶庄、茶室、茶叶初制所,沉睡百年的倚邦茶山苏醒了。据不完全统计,到去年,倚邦村有茶叶初制所100多家,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茶室门面,收入不菲。
随着倚邦茶的复兴,倚邦诸多沉睡的普洱茶历史文化逐渐被解锁。为了做好古镇和古茶园的保护工作,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修建了24公里砂石路,加强对遗存古迹的日常管理保护工作,对古镇遗存下来的关于茶叶管理的村规民约的石刻牌匾等遗迹进行统一管理,保存了古镇的历史文化品位。彭成刚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今后,倚邦村还将深入挖掘倚邦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
茶山绿,茶事兴。倚邦,正迎来一个振兴发展的美好前景!(记者 岩温香囡 汪涛 明德)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17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