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各种茶园结构形式均取决于不同时代的农业生产水平,是不同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在它的变化的背后,都有社会需求在控制。茶园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它由以茶树为主体的生命系统和由光、热、水、气、土、生物等因子结合在一起的环境系统所构成,它的结构演变由从事茶叶生产的人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来导向,真正的制导因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对三大效益的认识。
茶叶生产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受经济规律的严格支配。当人们的认识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科学知识的限制,尚不能深刻洞察生命系统对环境系统的依存关系时,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经济效益)表面上高于重于生态效益的现象,会诱导生产活动偏离生态稳定性的运动轨道,最后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这一原理可以为某些文明消亡作出解释,也是茶园历史结构演变的认识根源。
(二)通过五代茶园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
1、云南古树茶主产地有:勐海、勐腊、澜沧、双江、临翔、云县、凤庆、永德、昌宁、景东、景谷、镇沅。其中,勐腊、勐海与澜沧的景迈早在明清时期就大面积种茶,双江的勐库西半山种茶很早,但真正大规模种茶始于清朝道光以后,勐库东半山、凤庆、临沧、云县、景谷、景东都为满天星纯茶园,这些茶园大都建于晚清和民国时期。
2、云南种茶历史悠久,种植区域广,但长期以来商品化程度低,都是作为副业,以自用为主,交易为辅,都为零星种植,成片的古茶园少。云南最早的商品茶基地诞生于明朝后期的古六大茶山,但其真正大规模种植始于清朝雍正年间以后。清朝光绪以后的清末民国,云南茶产业真正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商品化时期,其标志就是满天星纯茶园与藤条茶采养法的出现,澜沧江中游两岸的景东、景谷、镇沅、双江、凤庆、临翔、云县的古茶园大都是在清末民国发展起来的。
3、云南树龄几百年成片的古茶园极少,现存古茶园大部分是清末民国种的,也就是以树龄70年到150年的居多。
4、古茶的树龄如果一定要百年以上,其数量非常少,我的观点是放宽到新中国成立前,即1950年前种的茶树都算古树茶。
5、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云南种了70万亩等高条植茶园,这就是现在所谓的老茶园。
6、目前,全省包括野生型、过渡型与栽培型在内的古茶园有27万亩。据我估计,栽培型古茶树最多15万亩,其中百年以上的古茶最多3万亩,其余的为树龄66年到99年的古茶。
古树茶亩产方面,要看茶园的商品化种植程度,采用满天星纯茶园结合藤条茶采养法的茶园,一年亩产可达30—50千克,而自然放养的混林茶园产量极低,过度采摘与管理的混林茶园产量可达20公斤,取平均值为20公斤。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