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1日
云南省古树茶产量真相调查,你还在妖魔化茶树年龄吗?(2)
白莺山古茶园:往于云县漫湾镇白莺山古茶树类型多,规模大,栽培时间长,分布于白莺山村、哨街村委会周围,海拔2217m,分布面积近3000多亩的近2千株古茶树,有的树龄超过400多年,显示了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进化过程,是茶叶栽培史的缩影。白莺山及其周围地区的古茶资源被专家定义为银生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种质资源库。白莺山原为布朗族世居之地,茶从古至今都是布朗族的主要生活来源。
邦东古茶园:位于临翔区东部、澜沧江西岸、临翔大雪山东面,北面是大朝山水电站,由于气候的关系,这里茶树并不十分高大,但是颇具沧桑感。邦东多石头,而且巨大无比,茶树就在满布巨石的环境中生长,构成一种奇异无序的自然群体。
大石古茶园:位于云县大朝山西镇南部,与临翔区邦东乡沿澜沧江连成一线,因石头多而大,故名。茶树就散种于满布大石的山坡上。这里有临沧市独有种大苞茶,茶树高11米,胸径0.76米,树龄约210年。
永德古茶园:德党、明朗、勐汞、勐板、乌木龙、大雪山、崇岗、班卡等乡镇海拔在1700米至2200米之间的地区都有古茶树生长,比较连片集中的古茶园在乌木龙乡新塘村境内,面积约1500亩,古茶树树龄最长的已有上千年历史。
(三)普洱市
2007年普洱市的对外公布数据显示:普洱市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乔木古茶园36万亩。这个数据还是有水分,但比现在宣传的124万亩要真实太多。
至于古茶山,以前宣传思茅八大茶山,现在宣传“普洱市26座古茶山”。
26山为:老仓福德古茶山、金鼎古茶山、漫湾古茶山、御笔古茶山、哀牢山西坡古茶山、振太古茶山、老乌山古茶山、田坝古茶山、勐大古茶山、马邓古茶山、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联合龙塘古茶山、团结古茶山、须立贡茶古茶山、龙坝古茶山、通关古茶山、坝溜古茶山、迷帝古茶山、景星豪门古茶山、困鹿山古茶山、国庆古茶山、景迈古茶山、邦崴古茶山、文东古茶山。其实许多古茶山没多少古茶,最多只能算古茶园。
三、古树茶种植面积与产量分析
(一)云南的五代茶园隐藏的种植区域、年份、密度与面积的秘密
以下关于五代茶园的介绍,引用自云南著名茶叶专家张顺高先生的文章。
这五种茶园就是:混林茶园、满天星式纯茶园、等高条植茶园、速成高产茶园和生态茶园。
1、混林茶园:
这类茶园建立于汉末至清代中叶,是最古老的茶园结构模式和最古老的茶树栽培农艺技术,茶树与其他一些林木混种,同时长成,茶树间距1.67m见方,挖穴单株种植,每亩100—200株。西双版纳、普洱市等地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属于这种类型。这类茶园以多种植物成分、动物成分、微生物成分组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持了良好的环境。它带有采集农业的印记,由于生产的需要,先民们把茶树从森林中迁移出来,在茶树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种植,反映出在栽培技术上持有谨慎态度。
2、满天星式纯茶园:
在云南的凤庆、临沧、云县、景谷、景东等地都是这种模式,这些茶园大都建于晚清和民国时期,它们的成分结构单一,除茶树之外,别无其他;棵对棵,顺山坡栽种,3~5市尺一株,每亩200~600株。这种茶园产生之初,或许是一种技术进步。它的产生根源是商品生产的巨大发展,经营者要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混林茶、混农茶作为副业性的商品生产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必须向主要副业和专业生产转变,茶树必须从林子里走出来,茶园中的其他效益低的植物必须清除出去,为在单位面积上少投入、多产出,势必要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管理水平,于是纯茶园就出现了。纯茶园在我国东南文化与商品发展较早的地区出现较早,在西南较晚。纯茶园与大茶区应是同时出现。大规模的茶区产生,由于制茶烧柴对林木的消耗,造成区域生态退化;纯茶园以其单一结构天生的生态脆弱和经济不稳成为致命的痼疾,是茶园结构演变史中偏离生态目标最远的模式和技术。
3、等高条植茶园:
这种茶园和技术早期可能是在中国东南形成,在新中国诞生后,输入西南,它是现代茶园结构和农艺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把大量科技人才输送到云南,特别是在毛泽东的“农业八字宪法”的指导下,在60年代开始发展等高条栽、合理密植的新式茶园,这种茶园,从茶树本身改善了茶园种植结构,第二次提高了密度,每亩种800~1300株,与坡向垂直,等高排列。有的还开了梯台,提倡在茶园种遮阴树、防护林,设排水沟,修建道路等,加强了水土保持功能,提高了单位产量和效益。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国包括云南所建立的茶园都是这种模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专业茶场。在云南,这种茶园有70万亩。
4、速成高产茶园:
随着全球人民生活水准的迅速提高,社会需求不断推动茶叶生产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萌芽、60年代酝酿、70年代研究形成成套理论与技术,80年代推广应用的速成高产茶园,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茶叶生产的落后面貌,缩小了我国与先进产茶国的差距。这种茶园是在等高条栽的基础上,以土肥为基础、以密植为中心,把握好修剪养蓬采摘的技术关键,进一步把种植密度提高2.5~4倍,每亩3000~5000株,以高标准、高质量作建园指导思想,以高投入、快速高产出作建园原则,在云南推广120万亩,在川、黔、江、浙、琼等省区亦大量推广,这些茶园,是现在提供产量的主体。速成高产茶园在设计中提出了多样性结构要求,但主要目标是快速高效。
5、生态茶园:
1986年,作者根据农业发展趋势和茶叶生产现状,在自己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和胶茶人工群落的启发下,提出了生态茶园的思想。以《生态学学习笔记》为题,发表在《云南茶叶》1986年生态学专辑上,以后又在“亚洲森林农田系统研讨会”、中国茶叶学会成都年会、《西南农业学报》上交流,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赞许。
这种茶园结构的出发点就是,在进一步发展茶叶商品生产的大趋势中,在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使茶园结构稳定,经得住自然的考验和市场的波动,如何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如何使环境质量不再下降,生态有所改良,资源能永续利用,茶区人民能长乐久安。
这既牵涉到茶园的结构,也牵涉到茶区的生态经济结构,于是就提出了生态茶园与茶叶经济生态园这两个概念。从1986年开始,在云南省茶叶综示区,勐海、澜沧、双江、腾冲、潞西等出口茶基地县建立起七千多亩的示范园,带动周围约一万余亩,估计现在以这种模式建立的茶园至少在15万亩以上。
这种茶园,在云南叫第五代茶园,这种农艺称为第五代茶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