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1日
难喝的熟茶到底是怎么被请上神坛的(2)
这是常识得不能再常识的东西,然而,文化人善于编故事,讲故事的人说溜了嘴,留下一堆错得离谱的故事。
但是,市场就是这样好玩,一堆无聊的文人编造的故事成了史料大发现,挖掘出熟茶的创始人这样一个活宝故事的出台。
真实的历史却是,当时的云南省茶司安排攻关,改历史的自然陈化为“人工陈化”。从“自然陈化”和“人工陈化”即可以分析,人工催熟无非等于高压锅炖鸡,“自然后熟”等于紫砂罐炖鸡,两者的结果一样,风味却是截然不同。
1973年,由云南省第一个高级茶叶工程师谭自立先生挂帅,调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制“人工陈化”工艺。参与者谭自立、魏谋城先生等人本身就是名牌大学生,加上当时的省茶司代省政府管理茶产业,有钱有人,这样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的创举,也仅仅称“熟茶”是一个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结合而已,而不敢妄言“发明”。
从“人工陈化”也可以知道,1973年之前也一定有人想尽办法“催熟”青茶,只不过,自然陈化占据了主流,而不是之前就没有“人工陈化”。
查询资料可知,1950年代的云南即有发酵工艺,只不过当时的发酵天数是“15天”,1973年之后改为了45天-60天。
只不过,普洱茶起来匆忙,这段历史并不为人熟知。市场上,流传的是从广东学来的发水茶工艺,其实,这仅仅是一种参考,甚至,仅仅就是一家之言。
根据诸多的记录证实,1930年代的佛海(勐海)即有茶叶“潮水”技术,他们与今天的发酵区别无非是程度上的区别,其结果差不多。
这些资料都足以证明,熟茶的工艺是一个演变的过程。
以下的图片是我重金求购而来的二手书,里面关于茶叶的部分少之又少,,仅仅不足一个页面,只不过,短短的几行字,足以推翻市场的各种谣言。
(1958年出版的《云南出口商品》即有记录,其中“园茶”的品质特征为:“水色深红,味纯和,无过强的刺激性”。这段记录足以证实当时的茶品已经有人工潮水的工艺,这一段记录也足以推翻市场上的各种谣言。)
5江湖的故事不可怕,无论是各种文化人穿衣打扮,也终有拆穿的那一天,可怕的是各种“科学论文”。
众所周知,癌症和糖尿病至今是医学上尚未攻克的难关,然而,各种茶类纷纷却宣称攻克了,甚至各种茶类都在宣称攻克了这些世界性的难题,普洱茶治疗癌症,“白茶”据说长“精子”,黑茶有九大功效。
在各种“科学解释”之下,茶叶几乎成为了包治百病的神茶。
抗癌、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氧化,这些功效在茶叶的“科学故事”里传说得有鼻子有眼,并且都是有科学结论的。
你要搞不清楚状况,听一场茶学报告,以为是医学报告,并且报告的内容都是足以震惊世界的。
然而,随便一个逆向思维也可知道,这些功效功能是违反常识的!
但是,就是这些违背常识的故事每天都在茶业界发生,让人瞠目结舌。
茶是饮料,在物质充裕得不能再充裕的时代,随便一个饮料都可以替代,茶叶的功效原本存在,六大茶类基本都是共通的,或者说不发酵茶的功效一样,发酵茶的功效类似,无论是哪种茶类,这些,都无须强调。
反复强调,则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茶叶的市场导向也就此不同。
茶叶界,有许多“科学故事”,大家都搞不清楚,大家都混为一谈。科学,在现代的茶业界而言,某种程度仅仅只是为项目服务,而并非为产业服务,这是不同的两码事,就像茶叶提取物和茶叶原本就是两码事。
茶界,到底有多少打着科学名义的“故事”呢,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我只想问你,你若是打胰岛素,你敢不敢停掉?
多年前,在乡街子上,有人赤膊卖打药,胸脯都是用菜刀背拍紫了:“我的药,包治百病”,再后来这拨人都上了电线杆,成为了著名的莆田老军医,而现在,都穿上了白大褂,在科研室里宣布:“茶叶和狗皮膏药一样一样的啊,包治百病。”
以前喝茶是防港台骗子,现在不同,你得防科学家。
6单纯就口感而言, 随便一款红茶可以轻松击败几排熟茶,随便一款白茶也可以轻松击退几十个熟茶品牌,那么,这样一款茶还有任何存在的意义?
我们是自己催眠自己吗?
都在传说不好喝,放放就好喝。再不好喝,那就再放放。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个坑的说辞。
喝茶喝风味,这是根本,因为,如今的时代,传统的“工业化茶品”存在的基础不在了,如果仅仅是稀里糊涂做茶,稀里糊涂喝茶,哪里知道什么是好茶???
做熟茶不难,难的是做好熟茶,这个道理如同人人会做菜,要做好吃,却是需要功夫。
做好熟茶,需要财力和耐性,无论现在的何种工艺,传统也好,创新也罢,都需要资金实力和时间成本,资金实力不仅仅是体现在原料的采购上,实际上做好熟茶,工艺损耗要大得多,这是普通茶厂不愿意承受的。举例而言,市场上传说的神秘莫测的去堆味、提香等等工艺,无非就是损耗大,时间成本大。
一个福建茶商卖了20年茶叶,说普洱茶6元一饼的普洱茶是假茶(2016年),其实是不了解茶叶成本导致。我认识的另一个福建籍茶商,一年的加工量达到3000吨,基本上出厂价就是毛茶的收购价,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实是不懂茶叶的分筛技术,宫廷一个价,特级一个价,7、8级的价格即使是毛茶的价格也可以赚大钱。
事实上,很多网络上的品牌都是这样的茶品构成,甚至两大一线茶厂的原料也是如此。毛茶的价格在云县并不高,几年钱的价格还在10元左右(每公斤),自己设厂发酵,发酵的成本,损耗的成本,工人的成本也就急剧下降,规模化的优势即可体现,这是一般茶商无法了解的成本优势。
这部分茶叶是云南茶叶发酵茶主要消耗的,大量的茶供应了无数的酒楼,也供应了无数的中间商,中间商采购原料后自行压饼包装为自己的品牌,可以这样说,绝大部分10元-100元的熟茶饼,成本是一样的,甚至熟茶散料的供应商都是一家。区别在于各自的品牌不同,各自的渠道不同。
可想而知的是,如此做茶的思路,仅仅是立足于工业化的手段,供应的对象自然是需要工业化喂养的群体,而并非享受的群体。
至于今天,无论养生还是不养生,不好喝的茶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要好喝,品牌没有意义,历史没有意义,只有高端的原料成本+高昂的时间成本才有意义。
举个例子,熟茶以5年为一个周期,设若1500元一公斤的毛茶成本,有几个茶厂敢下这样的堆子,即使下了堆子,没有基本的量,基本上就不可能形成品牌,要形成品牌,就得投入巨资,试问,有几个茶厂有资金实力敢囤放5年,而这样做,必须是年年存放,才可能循环,这更是普通茶厂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