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它还解决了一个门槛,就是一个品饮的门槛,好喝就好了。
整个消费场景变得很简单了,我们不需要备全套的茶具,我才可以来消费这款产品。我也不用了解整个山头的知识、普洱茶的历史,我才能来喝这个产品。所以我觉得小青柑这个事情就是严格来说它这款产品,或者说它的整个营销的一个思路,我觉得它是让整个行业的消费的场景的多样化,同时降低了整个的认知门槛。
让更多人走进来
茶业复兴主编杨静茜:
看到60%这个数据确实很震惊,但是确实也是一个情理之中,我觉得小青柑能以这么大的差距战胜饼茶。结合后面几位老师讲的,小青柑确实从营销或从市场的角度来讲,它都是一个特别好的产品。
像刚刚几位老师说到了,如果你喝一个饼茶,或者是其他传统形态的茶,你首先是选择成本很高,冲泡也很复杂,小青柑把这些话语消解掉了。它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新会的柑和云南的普洱茶,你的认知到这里就结束了,你不用再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因为对当下的碎片化生活来讲,要从零开始学习套完整的知识,其实特别难的。
09年应该是我刚刚开始喝山头茶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东西太复杂了,肯定是要有一个大哥带的,而且我觉得这个水确实很深。零九年以前应该是“老茶”比较流行,然后“老茶”也是一个很深的门槛,“老茶”这个概念消费的差不多了,这一块既得利益或者是说受益者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人加入普洱茶这个市场里面,那就需要更多的概念和更多新的东西来刺激我们的从业者和消费者,于是“山头茶”就出来了。
山头茶差不多玩到2014年的时候,小青柑大概15年的时候成为了新的潮流,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一些广东、福建的商人在做,两个地区的文化也好,滋味也好,很强地并接在一起之后,它其实就为资本和市场都创造了很多新的东西,那新的需求一出现,它肯定会带来新的活力。其次它最大的一个优点,他的话语实在是特别简单,那这样就为这个东西的生命力提供了一个源源不断的这样一个生命力。
云大有个刊物叫思想战线,前段时间发了一篇文章,就是博导都在关注小青柑,他从一个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小青柑的走红,从地方文化、资本内卷来分析,小青柑不仅仅是营销上值得关注,它从整个的潮流文化、大众文化、物质文化方面都有很深的值得思考的东西。
以电影为例,可能很多人觉得普洱茶是一个审美的东西。但是我想说,你不能要求所有看电影的观众都要去看审美特别高深、特别厉害的文艺片,可能真正地能推动大众加入这个产业,是一些叫座又叫好的商业类型的片子,像前段时间我们国产的哪吒。你可能说他的一些形象很单一或怎么样不够好,但它毕竟影响了更多的人。
以小青柑为例,可能普洱茶也需要更多的这样一种就是能带更多人进来,喝进来消费和进来讨论的产品,我觉得这个行业才会走得越来越好。
好喝最重要
茶友:在我的眼里小青柑来讲,它就是一个快消品。非常认可小黑讲的,因为我是一个80后,尤其我还是北方人,就是说在来云南之前没有这些茶具的。家里面一个大缸子,往里面撒了些茶,就一直喝,有茶叶就吐两口就可以了,这个东西让人很方便,会让人感觉很亲近感。
如果一个不懂茶的人,你要跟他讲普洱茶,你说著名的山头,分了地区,分了产区,古树什么样,他会感觉到处都是知识点。等你喝到小青柑的时候,青柑的味道不错,喝着就可以了,也不讲究那么多。所以说我感觉小青柑跟普洱茶一样,原料一半是宫廷熟茶在里面,但是小青柑这个产物来讲,就应该按一个新的一个茶叶的方式来去做,反倒用盖碗、功夫茶具的话,就可能就失去了它很简单很接地气的那一块。
茶友:其实就是作为一个90后,目前也是刚接触到普洱茶,就对小青柑来说,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会去了解一个产品,或者想要去喝它,想要购买它,我可能会首先从媒体上或者是从一些公众号、朋友圈、抖音这些方式去接触到这些产品,了解后才会买回来品尝一下。
其次就是小青柑就对我们来说我觉得好喝、味道好,每天你会想着说我会想去泡它,想去喝它,就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去看普洱茶,可能就是去从这些方面去看。
节气互动:
1 小青柑的最佳品饮期是多久?
2 吉普号小青柑的唯一特等金奖在哪获得的?
3 小青柑的白霜是什么?
留言答对这三个问题
点赞最高的五人
就能获得吉普号冲泡方便
浓淡自控的随饮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