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文化 > 磨黑古镇——茶马古道第一镇
2017年05月21日

磨黑古镇——茶马古道第一镇

2013年1月,经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中心研究同意,决定授予宁洱县磨黑镇为“中国茶马古镇第一镇”。此前,这个位于宁洱县东北部的乡镇“名片”上已经有滇南盐都、丽人故里、革命老区等“头衔”,成为“第一镇”使这张“名片”更加有分量,也使得将磨黑镇逐步打造成为旅游文化名镇这一规划更加底气十足。

脚尖不闲,舌尖很咸

磨黑镇距普洱市区60多公里,距省城370多公里,昆曼大通道、普大高等级公路和即将建设的泛亚铁路中线穿境而过,境内高速公路段有3个出入通道,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如果说现在便利的交通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那么历史上的交通功能则是旅游的资源条件。盛易祥。

磨黑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有太多匆匆的脚步由此经过。历史上,从内地和藏区来的商贾、马帮要进入滇南和东南亚都必经磨黑,它是连接边疆和中原及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咽喉要地。这里气候湿润,适合茶生长,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伴随着普洱茶交易的兴盛,磨黑古镇日趋繁荣,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进进出出,热闹非凡,他们在这里休整、销售、采购,磨黑古镇因此成为茶马古道的重镇。而马店、商铺、古宅、古桥、古道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至今保留较为完整,可以说“中国茶马古镇第一镇”的称号既是对磨黑的历史作用的肯定,也是对当代完整存在的肯定。

走过这里的脚尖不闲,但经过这里的舌尖却是咸的。磨黑是傣语音译地名,磨为“盐”、黑为“井”,即盐井之意,因此这里是因盐得名。这里早在汉朝时期就开采盐矿,元、明、清时期设盐政,民国时期设盐政公署。期间,清雍正三年扩大生产规模,大量生产食盐,此后一直是食盐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云南的四大盐矿区之一。清代宁洱生员徐太和有《盐井》一诗:盐洞深无际,开采已有年。人随灯入地,鎚振响惊天。井近各分工,厢长级欲千。东升红日后,轱辘运绵绵。

在旅游产业中,磨黑的盐可以成为视觉和味觉两种资源,一方面因为历史悠久,可以供人做一次历史的漫游,存盐、制盐等都大有看头;另一方面云南的诸多美食都依赖磨黑盐,因为磨黑盐味纯、杂质少,是宣威火腿、石屏豆腐、磨黑烧烤的最佳绝配。

老地方,俏佳人

磨黑既为古镇,其实就是一个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的老地方,这也是将磨黑镇打造成为旅游文化名镇的重要资源。

漫步古镇,有几个地方是不能不看的。刘氏民居建于清朝末年,是典型的“三房照壁”四合院,整幢建筑为二层土本结构,分为正房、左右厢房,房屋中的楼道均有木雕花门联,房檐门窗上布满各种动物和花草浮雕,其前方照壁上写有大红“福”字,中间是石铺天井,整个四合院古香古色、精致典雅。走马转角楼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46年,总建筑面积1672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43间。走马转角楼属三井四合院布局,内部有两重走廊相连,房屋间间相同,可以团团走遍每一个房间,故名。整座建筑设计精巧、威严而有气势,是磨黑较为壮观的建筑之一。

另外,这里还是革命老区,有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磨黑中学和“四位一体”领袖纪念碑等。

在这样一个“老地方”,居住着哈尼、彝、傣、回等17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5%,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也正是这样的文化之中,诞生了一位俏佳人---杨丽坤。

杨丽坤是彝族,着名舞蹈演员,电影演员,主演的电影《五朵金花》和《阿诗玛》已经成为难以复制的时代经典,曾在亿万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杨丽坤本人在1960年凭借《五朵金花》荣获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银鹰奖,2006年被云南省授予“云南文学艺术卓越贡献奖”,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共和国60年来最美丽的12人”中的第三名。因此,磨黑有杨丽坤故居和阿诗玛广场,供人们追忆这个美丽俏佳人。

有如此丰富的资源,“中国茶马古镇第一镇”磨黑镇的下一站---旅游文化名镇应该说是基础坚实。加之宁洱县旅游文化产业布局的重点是三山、一府、一镇、一村,其中的“一镇”就是指磨黑镇,有资源、有政策、有措施,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涌进磨黑,推动磨黑的旅游文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1321411671293.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