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中外的普洱茶最早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集中到普洱销售,因此而得名。现在提起普洱茶大家都会想到这是云南特产,然而普洱茶的兴起却不是在云南,而是在广东、香港等地区。还有,益阳曾经生产过普洱茶。
普洱茶名起自明朝,兴盛于清朝,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谢肇浙《滇略》称:土庶所用,皆普茶”。张泓《滇南新语》(1755年前后)中载:“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叶粗味涩,亦作团,冒普茗名,以愚外贩。因其地相近也,而味自劣”。这说明18世纪中叶普洱茶就已“名重天下”,由是才出现了冒牌货。
普洱茶有团茶、散茶之分,具有独特的“陈”香味,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醇、回甜,经久耐泡,具有解困提神、明目益思、醒酒解热、减肥降压等药用功能,在国外曾被誉为“美容茶”和“益寿茶”。19世纪初,普洱茶除销云南、西藏、四川等省外,已远销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成为东南亚侨民的重要饮料。广东、香港等地的茶商一直有储存普洱茶的习惯,普洱茶老茶不但作为这一地区人的日常饮料,同时还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广东、香港等地成了普洱茶的兴起之地。
随着普洱茶影响的扩大,普洱茶产地在1973年以后,由原来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扩大至昆明、大理、临淞、红河德宏等地,甚至省外和国外。
益阳为什么会生产普洱茶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的茶叶政策发生了调整和改革,当时的设想是: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内销茶和出口茶货源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按经济区划组织多渠道流通和开放式市场,把经营搞活,扩大茶叶销售,促进茶叶生产继续发展。出口茶可根据国际市场需要和国家对外贸易任务,由供需双方签订年度购销合同或长期协议,严格按合同执行。当时的益阳茶厂响应国家政策,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积极开拓新产品,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抓好边销茶生产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普洱茶的研发。盛易祥。
生产普洱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1981年至1987年),香港、澳门等地普洱茶短缺,供不应求。出现短缺的原因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说起,当时因为茶叶生产实行计划经济,云南大量生产绿茶,而普洱茶的生产几乎停止。出口香港、澳门等地的普洱茶生产的重任落在广州的几个茶厂身上,产量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香港等地的商人通过各种渠道,呼吁云南重新恢复生产普洱茶。到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得到缓解,这为益阳生产普洱茶创造了条件。益阳茶厂为发挥黑毛茶一、二级原料的经济价值,开发出口商品货源,研制多种唛头的“普洱茶”。
据益阳茶厂的老技术员介绍,当时经历了很多艰难曲折。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是祖辈传下来的“保密工艺”,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当时只有云南少数人及个别企业掌握,为了学到制作技术,技术科周铁安带队到云南普洱生产厂家,找到在那里从事技术工作的安化老乡,请他们关照,但没有得到允许,经过再三请求,最后同意在窗外看他们如何生产。周铁安后来回忆,很多技术参数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
益阳地区的普洱茶生产在1981年从益阳茶厂开始,当年生产70余吨,1982年白沙溪茶厂也开始生产,当年全区共产普洱茶310吨,经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分公司销往香港、澳门等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
以后几年普洱茶生产停滞徘徊,到1985年生产170吨左右。自1981年起到1987年,益阳共出口普洱茶1026.54吨,出口最多的年份为1984年,达302.76吨,产品主要销往香港。
益阳地区的普洱茶,由于起步晚,技术薄弱,原料又受到局限,其产品质量与云南普洱茶差距较大,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由于销路不畅,库存较大,1986年和1987年产量锐减,以后停止了生产。尽管益阳普洱茶的生产后来没有得到发展,但在当时响应国家号召,调整茶类产品生产结构,加强竞争能力,为国家多创外汇做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