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普洱茶的历史源流及工艺演变(3)
2017年05月21日

普洱茶的历史源流及工艺演变(3)


同样是《云南文史资料选辑》一书中,马桢祥著《泰缅经商回忆》文载:“我们对茶叶出口一事,在抗战时期是很重视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利润不少。易武、江城所产七子饼茶,每筒制好后约重四斤半,这种茶较好的牌子有宋元、宋聘、乾利贞等,稍次的有同庆、同兴等。在江城所加工的茶牌子较多,但质量较低,俗语叫‘洗马脊背茶’,不象易武茶质细味香。这些茶大多数行销香港、越南,有一部分由香港转运到新加坡、马来亚、菲律滨等地,主要供华侨食用。也有部分茶叶行销国内,主要是新春茶。而行销港、越的多是陈茶,新是制好后存放几年的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有的茶甚至存放二三十年之久。陈茶最能解渴且能发散。香港、越南、马来亚一带气候炎热,华侨工人下班后,常到茶楼喝一两杯茶,吃点点心,这种茶只要喝一两杯就能解渴。……包装材料为竹篮、笋叶、麻布。前两者就地取材,后者购自缅甸,在缅加包。”
由以上两则记载可以看出,到迟于上世纪30年代,海外市场已经有了对陈年普洱的需求,且商家也认识到普洱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而刻意将新茶加入存放陈化后再进行销售,普洱茶独特的魅力已被也人所关注,这比后人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至少要早了半世纪以上。
可就是普洱茶即将凭借自己越陈越香的独特魅力再放异彩时,时局动荡,百业凋零,随着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爆发,中国大地陷入一片混乱,西南边垂之地亦难幸免,各地茶厂茶庄茶行纷纷停业,普洱茶的生产加工一度中断,普洱茶的历史出现断层。
五、普洱茶的恢复期
新中国成立后,原民国政府经济部所属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合资创建的“云南中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贸易部系统,于1950年3月9日由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刘洁为首的军事代表进驻接管,下属各茶厂均随“省茶司”交军事接管,经稍事整顿后恢复生产,续写普洱茶历史的新篇章。
其后各民营茶庄、茶行等生产经营企业也归并国有,普洱茶的生产、加工由省茶司统一安排调配,普洱茶加工技术出现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
1951 年《中国茶讯》第二卷十一期刊登的冯军《云南茶叶产销概况》一文中介绍的普洱茶制法,代表了当时普洱茶的制法,具体可分为初制和复制两部分。
初制方法为每次取鲜叶2-2.5千克置铁锅中炒萎,用手搓揉,使出汁成条,晒干后即成毛茶,亦称散茶,即现在的云南晒青茶,简称“滇青”。
复制包括毛茶精制和蒸揉二部份。精制是毛茶经筛、簸、捡、剔去片、梗、茶未。依条索粗细、品质高下以区分,最细者称“头盖”,盖于茶团最外面,大部分是春尖白毫;次级茶称“二盖”,多半是夏初产的细叶;最差的茶称“里茶”,即包心。
蒸揉前先按各种花色规格配料,如碗形的沱茶每个重8两(250g),配料为头盖10%,二盖20%,里茶70%。心脏形的紧茶每个重7.6两(237.5g),配料为头盖、二盖和里茶各占1/3。饼茶为沱茶的副产品,每饼重1.6两(50g),其中谷花20.5%、春尖21.2%、春尾58.3%。蒸揉时按配料准确称重,一层一层放入蒸甑,好茶放在最外层,用蒸汽蒸汽蒸软后,装入三角布袋,按需要揉成大小圆扁不同的形状,然后放置在干燥之处,风干即成。沱茶五个一筒,外包箬叶,用细藤、篾扎好,装进篾篓,捆紧。每28筒为一篓,净重70市斤,两篓为一驼。紧茶7个成一筒,18筒装一竹篮,每篮净重60市斤,两篮为一驮。
这种制法一直沿用到今,仍为部分普洱茶的生产厂家所采用,但随着现代制茶机械的发展,对生产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一些生产规模较大的厂家的生产要求,现大部分生产厂家开始采用机械加工代替了人工生产。但现代制茶机械是否适合用于加工古拙朴质的普洱茶?这样制成的“普洱茶”是否能越陈越香?仍存在一些争议。
六、新形势下的普洱茶
“1973年以前,广东口岸用云南晒青毛茶混合本地茶、越南青茶制成‘普洱散茶’独家经营出口]以后广西、湖南、四川等省也先后用小叶种茶制普洱茶出口。鉴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昆明茶厂于1973年试制大叶种普洱茶成功,乃在全省逐步扩大生产,开始自营出口。”--这是《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1938-1990)上记载的一段文字,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完全不同于传统普洱茶的新的茶类的诞生。
这种人工快速后发酵的普洱茶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泼水渥堆,历时月余而成,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普洱茶,将其称为“普洱茶(熟茶)”;而传统的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直接精制加工后蒸压成型的紧压茶被称为“普洱茶(生茶)”。
普洱熟茶的出现,彻底推翻了传统普洱茶的给人留下的味酽而清香独绝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色如琥珀、独特、不苦不涩、出厂即饮。这对普洱茶来说是好是坏,难以评说。随后为普洱的定义与加工工艺一直争论不休,虽然云南地方政府出台了普洱茶的地方标准并历年来几经修改,但一方面众口难调,一方面涉及多地区多省份既得利益,终难令所有人信服。直到2008年6月17日,首份有关普洱茶的国家标准GB/T22111-2008的出台,才为普洱茶长久以来的争论暂时划上了句号。按新标准的定义,普洱茶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的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按外观形态分普洱茶(熟茶)散茶、普洱茶(生茶、熟茶)紧压茶。
新标准对于普洱的加工工艺流程按其类型与外形不同,分如下四种:
1 、晒青茶: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解块→日光干燥→包装。
2 、普洱茶(生茶):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
3 、普洱茶(熟茶)散茶:晒青茶后发酵→干燥→精制→包装。
4 、普洱茶(熟茶)紧压茶:普洱茶(熟茶)散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
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后发酵→普洱茶(熟茶)紧压茶→包装。
普洱茶在经历千年沧桑后,老树新芽,在当代又放奇葩,成为近年受关注程度最高和争议性最大的一种茶类,有关普洱茶工艺与定义的争论不休,普洱茶地方标准也一改再改,估且不论这份国标中的内容是否值得商榷,但普洱茶国标的出现,标志着普洱茶有了一个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共同标准,让明确普洱茶身份及规范普洱茶行业有据可依,对普洱茶产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