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茶艺学问:喝到好茶就得吸溜?
2017年05月21日

茶艺学问:喝到好茶就得吸溜?

2005年之前,内地极少有人会放仓,放到发霉就是发酵,这是很多大商家的认识,无论生茶熟茶,饼面上都得敷上厚厚一层白色网状的霉菌,这才算是发酵完成,才算是老茶。
这种茶,要是刚刚出仓,离着柜台两三米远也能闻到刺鼻的味道,只不过,当时就是这样的认识,大家都在喝,甚至市政府定制的礼品纪念茶也都是这样的茶。
前一段,一个特殊部门来找我鉴定老茶,事后要处理,一堆政府纪念茶,不用闻,我就知道这些茶的陈味到底是什么味。图片发给朋友,之所以发给他,是他之前有一两片这样的茶,当成圣品一样供奉,偶尔朋友间拿出来亮一下相,一见之下,急切欲收,我告诉了缘由,这才恍然,估计今后再也不敢碰这样的茶。
说起来,行业内大面积杜绝发霉茶还得感谢方舟子打假普洱茶,一开始他依据的两份论文都提到普洱茶黄曲霉素的事情,普洱茶黄曲霉素的事情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只不过论文里论证是含有的,论文的写作者也承认了试验用的茶品是在芳村茶叶市场购买的普洱茶。
方舟子打假,行业内的人不认假,争执的过程中,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他妈的发霉茶是致癌物,好多人这才醒悟过来,原来喝了十年的致癌物,还是高价,还当宝贝。
只不过,这老兄后来把正儿八经的发酵茶统统划归到霉茶,不仅是普洱茶,红茶、黑茶都被其纳入打假的范围,这才引起了公愤。
只是事实是老茶市场的确由此开始转向。
基本上所有人喝老茶都变得很谨慎,喝前都会拿起茶饼使劲闻闻,仓味的浓淡直接影响了茶叶的销售。
这与之前听到老茶就要开茶会的时代,完全不同了。
有些时候,一个事情的转向,时间节点很奇怪,就是偶然的一个因素,一篇文字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也许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
这一段友人带一个七八线的女演员来找我喝茶,咋咋乎乎,带来一堆人,说实话,我是根本就没有见过她出演的任何任何作品,当然,这估计和我不看电影有关,电视也基本是不看,纯属孤陋寡闻。只不过,微博上倒是很唬人,上千万的粉丝,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只不过,微博买粉和自媒体买流量和普洱茶造假都一样,都是司空见惯的事。
我天性敏感,不喜欢咋咋乎乎的人,写这篇文字的目的是告知友人,我以为茶是茶的事,茶之外是茶之外的事,原本就是喝茶闲扯,搞得隆重其事,又不是皇帝出宫,喝个茶就拍一张合影,是表示茶有名,还是人有名?
据说这叫仪式感,流传自宫廷,做事有仪轨。所以,现在喝茶都得拍照,事后都得合影,好比入厕后得洗手。看来我是拖了茶界的后腿了,喝茶只顾喝茶,贪杯误事啊。
事实上,我自己也有一堆圈外的朋友,前年开高峰论坛,现场就来了一个天后级的演员到场祝贺,只是行内行外是两码事,不同的专业才有不同的人才。
这跨界大概是为了引流,引流是为了热闹,茶界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又有哪一个是成功的?
一句话,你不专业,只是热闹,那就终于热闹。
演员带来一堆老生茶,打开绵纸就看到茶饼依然残留有白色的霉斑,很明显,退仓也算有些年头了。演员说是白霜,甚至说是理论出处就源于我的第一本书,我莫名其妙。
这问题实在是非常专业,我也其实难堪。这是很多友人批判我的地方,写茶一知半解,喝茶都是烂茶。只不过一知半解也得勉为其难,只得告诉她,白霜是白霜,发霉是发霉,香港的老茶商是这样来分辨,连成网的就是发霉,你要仔细看一些老熟茶,饼里面会有一星半点的白色残留物,这叫白霜。
我很奇怪的是,那本书发行量不大,现在炒到天价,行内人听说的多,看过的少。旁人参言,告知是上海一家会所编辑了我的文字在公众号发表,留言区估计有老茶客与之争执,说是《普洱茶营销》的原文,老板与之解释,发霉发酵是技术问题,大家都可以用。好吧,那就是技术问题吧,要这样说,我写的文字都是古人发明的,我也是在技术性使用而已。
开了三款茶,汤色红艳,按照汤色艳丽程度来断茶,毫无疑问都是老茶,你要说是印级茶也一定有人信,至少包装都是如此印刷的。我闻闻叶底,仓味倒是退去了不少,但是依然明显,众人在场,勉为其难喝了口,马上封喉,再不敢尝试,一堆人倒是喝得欢腾,喝得稀里哗啦的,我问,这是什么喝茶的招,答曰:老师的老师教的,喝茶就要吸溜。
这是哪门子茶艺呢?
让人好生奇怪,之前也有好多人一说要鉴茶了要喝好茶了就都吸溜,我也没有注意,这次人多,都这样吸溜,我才认真注意到。
看来我还是不懂茶啊,连怎么喝茶都不懂。
我想了想,是不是哪个名气大的老师,是个歪嘴,喝茶必须如此,才不至于跑冒滴漏,学生们看到老师这样喝茶,大概认为这样喝茶才是正确的姿势,也就有样学样。
市场一流传,不吸溜喝茶的都变成了业余,只有会吸溜喝茶的才是专业。
喝茶、断茶有时候是搞不明白的,一个概念在某个圈子熄灭了,你不知道在哪个圈子又火了。黑白对错,好像不重要,就是一种流行,流行病,流行老茶,流行古树,流行吸溜,市场也就大倡其道。
来源:吴疆说普洱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7dit30.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