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植茶悠久历史的著名古茶区——南糯山,属勐海县格朗河乡,坐落于勐海县东北侧,距县城20多公里,东与景洪市接壤,南与勐混镇、西北与勐海镇交界,北抵流沙河与勐宋乡隔河相望。
南糯山的“南糯”一词,无论在汉语还是傣语中,都有着绵软的寓意。尤其用傣语翻译,就是“笋酱”。
据说那是在许多许多年以前,哈尼族人因进贡鲜美笋酱得到了西双版纳土司和傣王的赞誉,由此,便骄傲地将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命名为南糯山。
这里山高谷深,森林茂密,四季奇花异果,禽飞兽走,常年湿润多雨,云遮雾罩,是举世闻名滇南“动植物基因宝库”的原生态组成地。
迤连绵的南糯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在连绵起伏的南糯山中,上百年,甚至上千余年的古茶树,从山脚顺着坡势蜿蜒向上伸展,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
这里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且常处于云雾笼罩之中,茶叶品质极佳,从古至今是澜沧江下游流域西岸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
在这1万多亩的古茶园中,300年以上的古茶树占了大多数,其中半坡老寨更有一棵树龄超过800年的人工栽培型茶树王,树高5.5米,树幅10米,主干圆周2.4米,当之无愧是西双版纳人工栽培型茶树中的头号茶王,也印证着种种不平静的岁月中,人类努力与自然恩赐共同作用的结果。
南糯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
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爱伲人继承;根据当地爱伲人的父子联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大约已经历1100多年的时间。
南糯山的老人说:“普洱本地虽然有茶叶,但口感远不及南糯山的大树茶。普洱人正是靠着南糯茶山的茶叶,制作出了闻名中外的优质普洱茶。当然,普洱茶的兴旺也带动了南糯山的富裕。”
1951年12月,云南省茶科所研究人员在当地哈尼猎人的带领下深入山林中考察,发现了1株高8.8米、主干直径0.83米的古茶树,后多方考察推断茶树王树龄达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树王”。 但由于前来参拜的人太多,茶王树周围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自然生态无法保持,八百年岁月交融,从宋代至今都在和大自然打交道的茶王树,经不起人力强行干预的折腾,于1995年终于枯死。
后来,人们在南糯山半坡老寨的古茶园中发现另一棵较为古老的古茶树,2002年,云南茶科所带人前往测量,测定这株古茶树树龄八百年,这就是二代茶王树,也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南糯山茶王树。好在有前车之鉴,这棵茶王树并没有受到过多的人为干预,主人拉起简单的铁丝网形成保护,为防止偷采,还安排家人轮流看守,长势也很喜人。
南糯山的普洱茶有着明显的特征:条索较长较紧结;一年的茶汤色金黄,明亮;汤质较饱满;苦弱回甘较快且持久,涩味持续时间比苦长,生津;香气高雅;带有花香和蜜香;山野气韵较好。
南糯山茶当以石头寨、半坡寨、丫口寨等几个寨子的茶最能集中体现其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
一、香气,南糯山茶的香气为青香,如果是古树茶,呈现的是蜜香;
二、入口感觉柔顺,但略涩,回甘较为悠长,属于南北方人都能接受的口感;
三、叶片肥厚,是典型的云南大叶种的体现,耐冲泡,一般都能冲泡八水以上;
热情好客的哈尼族守护着南糯山这一方水土,也过着让无数人向往的“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诗意生活。茶山虽在远方,普洱茶却能让你走近茶山。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17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