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浅谈普洱熟茶之一:普洱熟茶的起源
2017年05月21日

浅谈普洱熟茶之一:普洱熟茶的起源

究竟何时开始有了普洱熟茶,很多人一定会说——1973年,因为市面上有一款很流行的茶叫“73厚砖”。1973年的确是现代普洱熟茶的元年,但是,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按我查阅了中茶的生产档案,历史上压根就没“73厚砖”这款熟茶!
有人在龙马同庆号的内飞上找到这么一句“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便断定是早期就有熟茶的产生,其实是错误的。按现在史料的记录与记载,1973年以前,普洱茶界就只有传统普洱茶,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普洱生茶;1975年以后云南普洱熟茶的试制成功以后,我们现在所说的普洱熟茶又称“现代普洱”。
那么何来“叶色金黄与水味红浓”呢?早期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慢,在当时的普洱茶行业里有句话“爷爷做茶,孙子卖茶”,他们卖的都是老茶,但凡喝过普洱老茶的人,一看就明白这句话就是老普洱茶的特点。
在我遍访易武及古六大茶山的村村寨寨老茶农及制茶技艺师傅,从他们的口中得知,在解放前,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是分生茶和熟茶的。那时的普洱生茶如同现在的白茶日晒工艺;而经由铁锅炒制的茶就称“熟茶”,其概念定义和现在我们的理解大相径庭。盛易祥。
在范和钧《佛海茶叶》一书的记录中:有对紧茶原料发酵的描述:
“丙、潮茶一盘灶须高品、梭边各百五十斤,概须潮水,使其发酵,生香,且柔软便于揉制。潮时将拣好茶三四蓝(约百五十斤)铺地板上,厚以十寸为度,成团着则搓散之。取水三喷壶匀洒叶上…..潮毕则堆积一隅,使其发酵,热度高时中心达106度,近边约92度”。
同样谭方之(1944)也有很详细地记载:
“茶叶揉制前,雇汉夷妇女,将茶中枝梗老叶用手工拣出,粗老茶片经剁碎后,用作底茶,捡好之“高品”、“梭边”,需分别湿以百分之三十水,堆于屋隅,使其发酵,底茶不能潮水,否则揉成晒干后,内部发黑,不堪食用。”
以上可以看出一些早期试制普洱熟茶的端倪。
熟茶的湿泼法最早应该起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究竟是何人最早所为至今以难于考究,以至于有人顺手牵羊就套在自己头上,称起了“之父”的头衔。但有一个故事,我觉得比较可信。大概在三十年代的香港,有一位陈姓茶商,从台湾调了一批绿茶发往印尼,运输途中不慎淋到雨了,陈姓茶商很良心的把这批茶运回香港,再重新发一批货到印尼。过了一段时间,陈姓茶商把这批茶折价处理,居然大受好评,很多客商纷纷要求再发货。陈姓茶商取出一泡茶来喝,汤色栗红透亮,入口顺滑绵柔,不苦不涩,难怪如此受欢迎。于是,他就开始了用湿泼的方法发酵熟茶。
五十年代,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组织过熟茶发酵,四川、广西等地也有人在用小叶种茶叶进行发酵。
云南中茶公司确实在1973年派人前往广东学习用湿泼法发酵普洱熟茶,所以才有人杜撰出“73厚砖”的赝品。但是当时,完全照办学回来的技术在云南试制是不成功的。
云南第一批去学习、考察的人员名单是: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查室负责人吴启英、技术人员李桂英,勐海茶厂是邹炳良和曹振兴,下关茶厂也去两人。
广东的气候和云南不同。从广东考察、学习回来后,昆明茶厂根据实际情况,将温水湿泼发酵改为冷水湿泼发酵,当时参与试制的有彭承、谭自立等技术人员。
后来,勐海茶厂也根据当地的气候不断变化和改进并形成自己的发酵工艺。
下关茶厂则结合自己紧茶的热发酵工艺,生产出自己独特的产品,并于当年,销港普洱熟茶达到10.2吨。而这些散茶的出口名称是五位数的唛头标注的:75671、78081、79562、79102、76103等,约三十个品种。包装形式全部以麻袋为主,少量用纸箱包装出口。
所以说,1973年确实有试制出第一批普洱熟茶,也出口了一部分普洱熟茶,但当时都是以散茶的形式出口的,直到1975年才有第一款压制成砖的唛头茶7581。这段历史,在原来昆明茶厂副厂长、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办公室主任杨唯仁先生的回忆文章《云南普洱茶陈化工艺发端追记》里也有记载。
1975年,云南中茶出口香港德信行七子饼10.2吨,金额1.63万美元;
1974年,12.37吨,金额2.53万美元;
1975年,104吨,金额23.43万美元;
1985年,达到1560吨,金额294.17万美元。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7czn130.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