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制茶匠人 | 制茶大师 “ 铁掌 ” 炼成记
2017年05月21日

制茶匠人 | 制茶大师 “ 铁掌 ” 炼成记

摸着指缝间厚厚的老茧,思绪回到初入茶行之时。那时我是茶厂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因着满腔热爱,在择业之时我放弃了别人眼中的“铁饭碗”,从教书育人的道路走向充满苦涩与乐趣的制茶之路,只为圆一个心中的制茶梦,一转眼,便是28个年头。
制茶是一个从简入繁的过程。从新芽嫩叶应时而收,到重力揉捻凝结成团,每一步按部就班之后,在制茶师虔诚而纯粹的情感中极致融合,成为一盏富有生命与灵魂清茶。
我对茶的研究也是这般由简入繁的,从最初单纯的喜爱到成为使命一般的信念,那些与茶相关的因子,落满我生命里的每一个角落。
与茶有关的,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喝茶是苦的,制茶也是苦的,总的来说,与茶有关的事儿都离不开一个苦字,其中最苦的,我想非制茶中的杀青莫属了。
以高温钝化、抑制茶叶中酶的活性,同时去除茶叶中的青味,增加其柔软度以利揉捻。而杀青过程所需的时长与茶叶的数量、嫩度、水分含量又有着莫大的关联,这需要杀青师具备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巧与极强的耐心。
厂里通常会安排资深的老师傅带着经验尚浅的我们来进行杀青操作。听着锅底发出的滋滋声,双手拂过锅面,适中的温度由掌心传至脑海,这是杀青的最佳温度,双手在没有任何保护之下落入滚烫的锅中翻转、拨动,茶叶随之有规律的起落,旋转。
杀青时锅内壁的温度高达到300℃左右,而茶叶叶温的上限却在65℃左右,温度的控制对于茶叶成品的品质至关重要,这需要杀青师全身心投入到制茶的过程中,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同时感知鲜叶在数秒间的变化,将茶叶淬炼成理想中的模样。
随着杀青的结束,茶叶褪去青涩,红晕爬满双手。稍事休息,待手感恢复如常便开始下一轮的炒制工作。长期重复的翻炒,手上少不了水泡与烫痕。
被 岁 月 烫 出 的 老 茧
对于初次尝试杀青工作,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与老师傅徒手炒制不同,作为入门级制茶师的我,大多时候是带着手套来进行的杀青工作的,然而灼烧之痛仍然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
杀青结束后,我将手掌从蒸汽笼罩的手套里褪出,如同脱骨的鸡爪一般无力,嫩白中透着一丝粉红,皱巴巴的掌心还冒着烟火气儿。吹上一口气,窒息之感逐渐散去,火辣辣的疼却蔓延而至,尤其到了晚上,水泡被挑破处理干净后略显红肿,手指稍微一动便是一阵钻心的疼。
为了更加准确的掌握茶叶的特性与变化,在数次学习后,我慢慢褪去手套。手在锅里烫,汗在身上流,双手在一次次的尝试后适应了锅内温度的变化。长此以往,手上的烫痕与伤口不断叠加,在指缝间形成了厚厚的老茧,为此,我的家人朋友还常笑我拥有一双“无情铁手”。
指缝上的老茧虽然不美,但获得它的过程却是至珍至贵的,它的存在对我在制茶生涯里的深造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它代表了我所收获的宝贵经验,也象征着那颗因岁月而沉寂的工匠之心,缓慢而专注,坚定而执着。
茶香的源头,在于人,在于心
也许有人会抱着疑问,如今工业如此发达,机器还不能完全取代手工操作吗?答案是肯定的。
机器的运用让制茶的稳定性更强、产量更高,工厂所投入的时间和成本也更低。但若没有手工制茶中长年累月获得的经验,制茶师对茶叶特性的深谙于心,对制茶原理的极致深究,对制茶工艺的透彻了解,一台再完美的机器也很难生产出令人满意的茶。
手工制茶的珍贵便在于一个“人”字,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用心塑造,便能赋予冰冷的作品以温度,在无数的变量中找到平衡点,将细节做得更完美。
机器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工人的操作,是锦上添花。但是一个优秀的制茶师所具备的制茶之心,唯有在漫漫岁月中不断磨砺修炼才能获得,这是茶香的源头,也是好茶诞生的开始,更是机器不能完全取代手工的意义之所在。
过程虽苦,结果却是甜的
28年的制茶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从一名工人开始到技术员到助理工程师再到制茶工程师,如今身上肩负着整个工厂的技术工作,成长的过程既艰辛又充满魅力。
细品一下,制茶的过程里有很多苦,但每一次苦后所收获的结果却是甜的,如茶后回甘般的甜糯,没有制茶中的万般苦,又怎能体会到茶叶里的百种味呢。
灼烧之痛仍然镌刻在心,工匠之心更不敢忘,在制茶的生涯里,时间告诉我的:制茶没有捷径,唯有一步一个脚印,恪守工匠之心,方能淬炼出心中的极品茶,才能赋予茶叶以灵魂,赋予作品以生命。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12948210_113058320141_2.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