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吴晓波
《激荡三十年》写道:“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口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这同样适用于描述易武普洱茶的二十年商业之路。
过去的三百年,易武的历史如此辉煌,它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也在民族的百年沉默中,成为过去的记忆,曾一度隐匿在大众视野中。易武终究不会沉默。过去的20年,中国迎来空间盛世,却有无数的人逆着市场巨变的浪潮,进入了边境之地,在没有蓝图的深山野林中,坚守传承与创新并举,开创了易武崛起的新篇章。
2000年 先行者之路
易武茶的产品市场化,始于90年代中期。
解放后的易武就没有人再做普洱茶了,茶作为国家专营产品,在国有经济体制的年代,只有云南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下辖的四个茶厂生产普洱茶,它们是:勐海茶厂、昆明茶厂、下关茶厂、思茅茶厂。云南的山区运输极为不便,适宜大面积种植茶叶的产区也有限,所以,90年代以前四大茶厂茶叶原料收取极少在易武。
百年前因茶而兴、创造了无数传奇产品的易武衰落了。直到台湾人进入易武之前,易武几乎已经没有人再规模性地做普洱茶了。1994年以吕礼臻等人组成的“台湾中华茶艺业联谊会”,近二十名台湾茶专家进入了易武。他们在易武找到了当时任易武乡乡长的张毅,是为数不多还在易武坚持做普洱茶的人之一。1993年古六大茶山毛茶收购价格约为1元—2元/公斤,1995年数倍暴涨到10多元/公斤,而那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产品,随之应运而生。
96真淳雅,邓时海的书中也专门有写到。1995年台湾茶人吕礼臻先生,易武乡老乡长张毅先生,陈国义先生合作的首批野放乔木普洱,自然晒青,全手工石模精制而成。据说,当年有幸觅得〝宋聘号〞唯一尚生存在世的老师父〝张官寿〞先生加入指导,并按传统老宋聘号的制作方式用老大黄竹叶包封。每饼茶放有大小内飞,并以〝真淳雅〞号为记。
99易昌号,昌泰茶厂刚建立的时候,在易武生产的第一批茶,包括宋体和篆体两个包装版本,批次等级分为珍品、精品、正·品。后来,又有所谓的昌泰第一批沱,即歪沱出产,也归于99昌泰号系列。
99绿大树, 1999年开始由茶商叶柄怀向勐海茶厂订制的易武正山的俗称,其独特风格茶饼封面有一棵绿色茶树,因此得名传承至今。总产量2吨共约90件,每件84片竹筐装,成品后大部分运往台湾。
2000年陆游易武正山典藏一首诗,勐海茶厂生产。这么长的产品名称极为有辨识度,棉纸上印刷的是繁体字,但全诗的最后两句中有三个错别字,“苎(zhu)”误为“芒”,“它”误为“他”,“犹”误写为“获”(獲)。
2000年以前,普洱茶的产区价值尚不明显,因此市场上鲜少有明确标明产区概念的产品。先行者成为市场的风向标,制作出标杆性产品。
2005年 茶企的入山与入市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当时,中国的第三批创业浪潮汹涌来袭,互联网势不可挡,工业转型悄然发生。一些有识之士将眼光投向了当时基础设施还极为落后的农业,开启了新一轮的“上山下乡”。成立于2005年的“西双版纳岁月知味茶业有限公司”是当时在易武勇于创新和开拓的探索型企业。
那时的易武,还没有实现通电通网络,路也没几条。新的产品理念与知识产权意识用于新产品的制作设计中,而对于产区的探索与梳理则是漫长艰辛的过程。将生态学、地理学与化学应用于茶叶的生产加工,对于彼时仍在山区的易武茶农,如同天方夜谭。
同一时期,内地与港台地区的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港台地区饮茶之风很盛,也有很多早年的茶,所以它们比大陆同胞对于普洱的产区概念理解得更透,也正是因为他们,易武才算重见天日。2000年-2005年期间,是普洱茶文化最繁盛的阶段,现在盛行的普洱茶的书籍期刊都集中在那段时间出版。影响力较大的有:2003年的《方圆之缘》和2006年的《深邃的七子世界》。
“越陈越香”的理论化将易武茶的生产和消费,带进了新的文化的范畴。致力于建立标准的企业则开始了产区细分、产品逻辑论证、产品标准构建、产品理化分析等一系列的市场攻坚之路。
2010年 资本的盛宴
汶川地震、全球金融危机、成功举办奥运会,2008年注定成为现代史中辉煌的一笔。这一年成为中国经济实力反转的分水岭,出口转内需成为重要的经济决策,释放国内被抑制的巨大的消费需求。
资本寻找新的蓝海和突破口,这期间,有关于茶的令人记忆深刻的,“老茶拍卖”的字眼频繁见诸报端。2008年12月15日,中国嘉德四季首次推出普洱茶专场拍卖——“普天同庆 传世经典”,主要是拍卖清朝存留下来的号级古董茶、1950年-1970年间中茶商标的印级茶,总成交额554.3万元,成为当时令茶行业界争论很久的大事件。
由喝新茶转入存老茶,普洱茶可长期存放的国标同一年出台,也为普洱茶的金融属性保驾护航。这一年,中国股市暴跌,金融资本进入现货市场,老茶成为收藏投资的新热门。
2009年,同是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红票宋聘圆茶以50.4万元人民币的天价位列全场第一,蓝印铁饼圆茶成交价35.84万元。此后,收藏级老茶价格一路上行:2016年北京匡时十周年秋拍中,一筒百年蓝标宋聘圆茶再创新高,以1046.5万元成交,成为当前普洱茶拍卖的最高价。
到底是什么样的品质,能让宋聘号拍出如此天价,被市场膜拜?宋聘号茶庄成立于光绪初年,驻厂六大茶山重镇易武,民国初年拥有半条街十多间店面,茶业生意盛极一时,以“茶魁”之名闻于四方。宋聘号的高歌猛进,促使茶叶中期茶市场红红火火,三起三落,普洱茶的投资交易价值毋庸置疑。易武茶的历史荣光从尘封的故纸堆中走出,茶马古道的驼铃声落槌在拍卖会上,掷地有声。
历史终将被重新书写,现在属于未来。易武的厚重,还需要由当下去延展。看得见的转化,喝得到的醇厚,还要看2010年到现在的十年。
2015年 山头为王or 产区为王
2009年,普洱茶的资本炒作进入白热化状态,广州的芳村茶叶市场成为资本攻城掠地的主战场。一夜暴富不再是传奇,唛号茶和定制茶的身价扶摇直上,一年之内暴涨数倍,十年期的茶叶暴涨至数十倍,甚至百倍。
这期间,产区茶的热度开始持续走高,班章、易武、景迈、冰岛等产区名词逐渐进入消费者视野。2010年之后的普洱茶市场,由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演变为百家争鸣,千山竞立的趋势。
细分市场的产品竞争,进入资源竞争的时代。消费群体已不再满足于传统普洱茶的生熟茶和有机茶的简单产品逻辑,2009年之后,政府明文禁止标注“野生茶”的字样,古树茶、山头茶的概念从2010年开始愈炒愈烈。不同于班章冰岛独霸一方,易武的山头总有新秀崛起,不断被寻找到的原始森林里的古树,冲刷传统的茶的产区认知。易武,已不再满足于七村八寨的辉煌历史,微产区的过渡型与栽培型古树茶,在重写普洱茶新的传奇和历史。
从2009年的刮风寨、2010年的茶王树、2011年的弯弓、2012年的薄荷塘……易武茶的微产区产品不断的颠覆市场认知。一饼成名,也不再是神话。易武的资源竞争,从山头正式走入小微产区乃至超微产区的主战场。薄荷塘、同庆河、茶王树、百花潭……茶叶就是金叶子,财富传奇在易武不断被创造。
2012年-2015年期间,沉寂的茶马古道热闹异常,一到春茶采收季、易武农村信用合作社天天爆满,原料采购商们的血战现金为王,砸向深山密林里的树叶,90年代以前被弃采的古树成了新贵,一公斤树叶的价格(俗称“鲜叶”)在原产地的售价高达1000元、2000元乃至近万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古树新叶就是金枝玉叶。
谁也不知道易武的下一个产区在哪里,寻山运动轰轰烈烈,然而,命运终将会厚待那些守得住山野寂寞、砥砺前行的人。勇于探索才能写就新的传奇,山头茶、产区茶的热度过后,出路在哪里?
2020年 品牌之路
“普洱茶”品牌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居“中国茶叶公用品牌价值”榜首,2018年普洱茶的公用品牌价值达64.1亿元。目前,云南拥有独特珍稀的古树茶资源200多万亩,云南省2018年茶叶种植面积619.5万亩,位居全国第2;茶叶总产量38.7万吨,位居全国第2;综合产值达742亿元,居全国前列。
普洱茶正式迈入千亿级市场,2015年后,行业竞争由原始的资源竞争逐渐转向消费市场的厮杀。这一阶段,成熟的企业转向“品牌战略”。易武茶的品牌竞争也掀开大幕,岁月知味、斗记、福元昌、宋聘号、同庆号、瑞聘号、祥源……。你方唱罢我登场,易武话语权的争夺愈演愈烈,关于易武的体系构建也日趋完善。
品牌能带来溢价,带来销售。品牌不是无中生有的,品牌不是简单的标识(LOGO)+口号(Slogan)+设计,品牌是产品+服务+影响力。
品牌首先是产品:任何时候,一切都是用产品说话。相对于讲山头故事和传承,只有产品本身,才是最好的说服力。谁拥有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产区的能力,谁就能占据消费者心智。岁月知味在易武的产区开拓中,拥有绝对的优势,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开发,企业品牌也深入人心。
互联网的时代,品牌是传播的产物。易武的品牌之路也是茶企触电电子商务,牵手新媒体传播的探索之路。与其它行业区别特别明显的是,茶行业的品牌宣传主阵地与时俱进,几乎都锁定了公众号运营。这与茶的基本属性密不可分:兼具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体验式消费和沉浸式消费成为主流。
品牌就是服务。消费升级,使人们的消费观念从实用开始向体验转变。易武产区的品牌体验来得直接而纯粹,品牌茶会是服务的主阵地,而茶山行,则几乎成为轰轰烈烈的运动式体验。易武,已不再是一个产区,易武,成为普洱茶的朝圣之地。茶马古道、百年老字号、原始山林的自然风光、藏匿深山的古茶树笔直向天……远离喧嚣的山野让无数都市中浮躁的灵魂更加躁动。易武,成为西双版纳的新的“旅游线路”,引人入胜。
2020年之后……
轰轰烈烈的二十年之后,易武将走向哪里?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中国茶叶发展不缺少文化背书、也不缺少生产种植加工技术、更不缺乏花样百出的演艺形式,茶叶品牌之路的关键困境在于,缺乏统一标准。名优茶尚且缺乏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往往是从企业制定产品标准开始。作为普洱茶的一个产区,易武,几乎没有任何国家级或省级标准可参考。
标准化管理,工业化生产,产品的高稳定性,才能为茶叶品牌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对标准不甚了解,企业有时参考科研标准将标准指标订得过高不接地气,要么就是没有科学数据作为研究支撑的随心所欲的编制。其根本原因是企业对标准意识的淡薄和对标准的功能和意义缺乏真正理解,无标生产或有标不依是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
茶叶生产的地域性限制和古树资源的稀缺性,使得易武茶标准的制定难度较大,也在一定层面上阻碍了易武茶的品牌化发展。由于易武产区本身的特点、消费习惯、渠道门槛,目前易武茶的主要渠道依然是品牌专卖店和批发市场。易武茶想要走出易武乡,进入更宽泛的全国市场乃至走进全球市场,就必须彻底解决茶叶作为现代商品必不可少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问题。
20年后,易武论茶,再看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