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喝普洱茶的L先生,最近很苦恼。
普洱茶山头太多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山头,每个山头的茶品质不一,他喝了很久,交了很多学费,始终没喝懂。
他最后说,村姑妹子,你什么时候再去云南,把普洱的山头捋一捋,也让我们能买到放心茶。
确实,一提起云南茶,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山头好多,有大有小。
随便念一串下来,都像相声里的“报菜名”:老班章、易武、冰岛、班盆、贺开、老曼峨、麻黑、落水洞、刮风寨......
并且,除掉那四五个大的山头之外,几乎每家普洱茶商号,都在代言一个小的山头。
所以,当你去买普洱茶的时候,难免会遇上这样一种情况:
茶友:你家有山头茶吗?
掌柜:有的。
茶友:嗯,是哪个山头的?
掌柜:***山(注:一个你从来没听过的山头名字)。
茶友(一脸懵):这是哪里的山?怎么都没听过?!
掌柜:这是我们云南深山里的一个寨子,全是古树,茶叶品质非常好!泡给你喝喝看。
撬饼冲泡,喝。
半晌,茶友问:这茶价钱怎么样?
掌柜:古树茶,山头茶,由于知名度还没炒起来,价格很平。只要***元。
茶友(心情像坐了过山车,听说是古树茶,以为要四位数以上,但一听说只要三位数,立刻放轻松了):给我来一箱!
《2》喜欢喝普洱茶、买普洱茶的茶友,皆熟知普洱茶的两个概念:古树和山头。
尤其是山头,一向成为普洱茶定价的重大参考指标。
好像,没有山头“盖章”的茶,便不是好普洱。
于是,大量的茶友在买普洱的时候,第一句问的便是,你这个茶,是哪个山的。
而大量的茶掌柜在解释自己的茶为什么这么贵的时候,也照样把山头搬出来——我这个茶是某某山头的,材料好,当然贵。
在茶友和茶掌柜,买卖双方,都认可了“山头说”这一硬性指标的情况下,山头已经成为了与普洱茶血脉相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也难怪,人家云南,最不缺的,就是山。
飞机下降的时候,从舷窗看出去,白云之下,便是连绵不绝的群山——这是一座建在高山之上的城市聚落。
本人地,老早习惯了一种生活方式:去城里,要翻过一座座山,去茶山,要翻过另外一座座山。
山多,茶树多,为了区别此茶与彼茶的不同,便简单易行地,用地名(山头名)为这些普洱茶,命了名。
于是,普洱茶,便从原来所有茶都统称“普洱茶”的大名称时代,进入了以产区命名的“山头茶”时代。
《3》普洱茶的这种“山头命名法”,在福建之外的外省人看来,一点不奇怪。
哪个村寨出产的茶,便以这个村寨的名字来命名,这不是很正常吗?
但是,在产茶大省福建,尤其是喝武夷岩茶的茶友看来,这些知名普洱茶宣传时,只讲山头,不提工艺,便很不能理解了。
武夷岩茶是六大茶类里,工艺最复杂的茶。工艺对武夷岩茶带来的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超越山场。
接受了武夷岩茶工艺论的茶友们,看到部分普洱茶商宣传时的“唯山头论”,便十分地疑惑:
一直讲山头,强调山头的好,强调产区的好,强调茶树树龄,那普洱茶的工艺呢?
难道普洱茶的工艺,便不讲究吗?
或者,普洱茶来说,工艺对它的影响力,可以排在产区之后?
那是不是说,只要是古树茶,只要是这个山头的茶青,随便一个技术平庸的制茶师,都能做出高品质的顶级好茶来呢?
如果茶商们真的是这样引导消费者的、真的是这样在营造市场氛围的,那普洱茶的未来,真的是很堪忧啊。
要知道,山头论走到今天,已经登峰造极,几乎要行到水穷处了。
大的山头,价格已经非常高了。且大的山头的茶农们,纷纷下山开店,大有直供终端,直接与消费者交易,做零售的趋势。
茶商们,销售大的山头,利润极度被压缩,不得已,便借着“山头论”的东风,创造出了很多略小一些的、但从来没有人宣传过的山头。
这些鲜为人知的小山头,知名度尚低,进货价格较便宜,然而,打着“山头茶”的旗号,它们便同样能卖出“山头茶”差不多水平的价格。
有了这样值得期许的利润空间,茶商们对新山头的创造热情空前高潮。盛易祥。
于是,我们便清晰地发现,现如今的普洱茶界,山头,越来越多,而关于工艺的声音,越来越少。
《4》与普洱茶相对的,是武夷岩茶。
普洱茶的广宣口号中,山头说是主角。
而武夷岩茶给世人的印象是,工艺占大部分因素。
山头说,武夷岩茶里也有,只不过换了个相似的名字,叫做“山场”。
在武夷岩茶的山场说还没开始盛行的那些年里,工艺说,是理所当然的主角。
推祟工艺,便得推祟大师。
到过武夷山,熟悉武夷岩茶的人,渐渐发现,武夷山的大师,那是真的很多。
有的是传承人,有的是民间颇有名望的制茶师。不论是哪一种,坊间统一称其为“大师”。
这就出现了一个现象,某外省茶友来了武夷山,找了个茶馆,一晚上喝了五泡茶,却一斤没买。
我问他,五泡里还挑不出一款你满意的来吗?这么挑剔?!
他委屈地说,五泡里,有两泡是正岩三坑两涧的,有三泡,是大师茶。我都喝晕了,都觉得好,就不知道该选哪一款才是。
最后,这位茶友感慨道,武夷岩茶,真难懂啊。
说实话,村姑陈挺明白这位茶友的心情——一个门外汉,刚入了门,便遇上了一堆好茶,又是正岩,又是大师,每款都自带光环,轮番袭来,如慧星撞地球,还不把他给砸晕了?
这阵仗,门外汉小白兔,自然是逃之夭夭了。
《5》推祟工艺,其实是挺好的一件事。
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有利于业内人士形成学习的氛围和你追我赶的劲头。
但是大师太多,对于消费者来说,真不是一件好事。
在普通消费者眼中,大师,那是高山仰止的高人,但凡能称得上大师茶的,都是名贵茶,优质茶。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样的两款大师茶放在消费者面前,他该如何抉择呢?A也是大师,B也是大师,A款也是肉桂,B款也是肉桂,手心手背都是肉,不懂茶如他,只会败下阵来。
不是买不起,而是不知道怎么选。
只能退而求其次,选一款普通一点的,带回去做口粮茶。
这就暴露出了“大师说”在营销上的问题——都是大师,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导致了同质化严重,给顾客选择上带来困难。
要村姑陈说,大师们,在包装自己的时候,还是要注重差异化营销的。
比如,某位大师,拥有某块山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卖点,将山场与工艺合二为一,顾客选择起来,容易被打动多了。
2017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