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丑陋的普洱茶金融(2)
2017年05月21日

丑陋的普洱茶金融(2)


3、自买自卖,烂大街的玩法
有了盘子,如何吸引各方侠客进入认购?依旧是自买自卖甚至后台操作,让价格呈现连续的畸形的涨幅,泯灭持币待购者的最后一丝理智。曾将某期货平台的行情当做乐子看来一段时间,年初时几乎所有茶品都在以每天10%的涨幅上涨,到了今天对比了这十个月的变化,有的茶一共涨了……10%,有的茶则上涨了300……倍——你没看错。无论是10%还是300倍,都是赤裸裸的打脸。前者是一点点将穿上的国王新衣又一件件脱了下去,后者则是创造了普洱茶业界近乎世界纪录的上涨速度。
老茶今时今日的价格,是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下的结果——普洱茶价值的再发现、老茶的现实品质、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数量稀缺。而且将茶品当年的出厂价、时下行价、稀缺度、仓龄和通货膨胀考虑进去,老茶的年涨幅其实并不夸张。而时下期货盘中这种夸张到以几乎不存在的“茶质优异”为前提下提前将数百年的涨幅于不到一年时间内透支的行为,几乎是明晃晃植入将贪婪的底裤扣在头上出来游街。
4、期货茶的终点:中期茶
购买期货茶,必然有一个价格上涨的终点——茶品品质总会有个巅峰,后台大庄们会在得宜的时机杀猪套现,总会有接盘侠客以高位吃进却发现市场上已没有了买家。这并不是玩笑,垃圾茶放一百年也是垃圾,唐朝的夜壶也是装尿的,此前06、07年的大厂茶的行情就是前车之鉴。看看这几年东莞帮是在多么声嘶力竭的吆喝“莞仓茶”、“中期茶”,就应该知道接盘侠的愉悦感。
这些接盘侠是否可怜?目睹过2007年股市崩盘前散户开户入市的狂热后,我只能说,咎由自取。
四、相对无限可再生的所谓期货
对于普洱茶而言,优质茶品往往在相对可再生(新茶)或不可再生,而数量则一定有限。但这些对于期货茶而言全部失效。对于期货茶而言,相对无限可再生才是真理。
以国营厂时代的批号为例,某年的7542的101批次意味着这个唛号当年生产的头一百件,而201则意味着第101~200件。但自从民营之后批号完全失去了意义(唛号失去意义的时间更早),某年某款的101数量多少,完全取决于该款包装印了多少以及……续印了多少——现代印刷技术使得老茶时代不同批次制版印刷带来的版式差异完全不存在。加之很多时候,茶品真伪的鉴定者与大盘的庄家往往是同一个。如此玩法,结果不难预料。
题外话:
总有许多茶商宣扬“古树茶暴利”,而大厂茶才是“良心价”,下面来抽抽脸o(╯□╰)o
奸商们宣传这个概念,实际上实在玩偷换概念的把戏——将“假茶”的利润率和古树茶利润率等同。实际上在茶山,古树茶原料与台地茶原料的价格都很透明,从原料价格与茶品销售价格就可以很容易得出毛利率,或者说价格成本差大厂茶与古树茶都有假茶,自然应排除出计算范围——有人会用九块九包邮的老班章来计算古树茶的利润率么?那可是负值~~~~~ 一般而言,真·古树茶的价格成本差一般在一到两倍左右——尚有压制、包装、转运、仓储、流通成本未计算在内。那么大厂茶呢?大益每年的原料收购价格都向全社会公开,在《为什么在普洱茶追求各种山头的时候,仍有很多人喜爱下关大益低端货?》 中我贴上了2012到2015年的价格,而2016的收购价发生了很大变化——价格首度出现了下降,一、二级茶不收购,开始收购级外茶(即所谓老黄片),三级1等价格:24元/公斤,五级1等价格:20.2/公斤,七级1等价格:17/公斤。而这其实并非是实际收购价,今年公布价格后大益并没有开启收购工作,而是在九十月份雨季时节方才开始。实际收购价格一公斤仅有十余元而已。
结合大益这几年的原料收购价格,和其官方公布的茶品售价,即可得出其价格成本差——近十倍的差距,简直好赚过劫道。这种价格策成本比悬殊的货色,最适合进入期货市场——实际上,大益一直都是大益期货市场的最大盘商,过往市场上一直是大益与以芳村茶商为代表的散庄的博弈,近年来大益出台的多种举措,无不是为了赶尽杀绝散庄,独霸厂货大盘。
五、仓储
不是难点,而是死结 期货茶,以虚拟身份在平台进行交易,茶品在仓库中睡觉。表面上为交易提供了便利性,实际上恰恰是期货茶的死结。关键不在于仓储是否困难,盘商是否有专业能力,而是仓储本身就有着无法调和的自我矛盾。期货茶的价值“理论”上一定要通过现货交割后的品饮来确定和实现。此时终点不在于茶叶是否放坏,而是如何定义“好坏”?
普洱茶在2000年之前主流仓储一直都是高温高湿不通风的香港传统仓储,而后干仓概念兴起。但仓储并非是只有“干”和“湿”两个选项,哪怕仅仅选取温度和湿度两个维度进行选择,就可能产生无数种排列组合,可以说每种仓储风格都有其拥趸,众口如何调?
省港地区传统上偏好高温高湿仓储,现代干仓概念在当地亦有流行,而越往北方,对于干仓的接受度越高。对于湖南人而言,广东“干仓”也是湿仓;对于北京人而言,湖南仓就是湿仓;而新疆人有可能对北京人笑而不语……干与湿只是相对概念,没有绝对确定。
当茶品发生现货交割时,若茶主质疑仓储过湿茶品发生劣变价值下降如何应对?同样若茶主质疑仓储过干茶品未达到转化预期如何应对?当茶品存在于实体消费市场时,消费者大可根据自己喜欢的仓储风格选择商家或茶品,茶品验明后售出则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是期货市场买主交割得到的应该是“新茶的基本茶质+后续仓储转化茶质”,盘商需对仓储品质负责,一旦发生交割纠纷如何处置?盘商以实时价格吃下?别逗了!到时候还能让你找到负责人就活见鬼了。
综上,所谓茶叶金融/茶叶证券化,无非是大资本勾结下套的坑儿,通过初期的自买自卖和中期疯狂进坑者的追捧,将茶价推至在实体市场永不可能出现的高位后杀猪套现,十足十的庞氏骗局。期间的入局者,无论是庄家(厂商)、提早收手套利者还是最后的接盘侠,不过是贪婪和愚蠢两种特质以不同比例勾兑后的产物。
——感谢作者真的单大宝的辛勤付出。
来源:蒲秋文化
 14992232619346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