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1日
云南茶马世家普洱茶是大品牌吗?旗舰店官方网站(2)
一路上,赶马人随时都要检查马掌,一有损坏,马上就得钉补。马掌马钉,是马帮的常用消费品。钉马掌是相当讲究的专业本事。铺鞍垫捆驮子也同样。每匹骡子都有专用的鞍垫,走西藏的马帮因为道路狭窄陡险,捆的都是软驮。所谓软驮就是将货物装在麻袋或皮囊之类的软包装里,用绳索直接捆在骡马背上,这样既轻巧方便又灵活快捷。当然,不同的货物有不同的捆法,一般最常用的是单十字“袢”。铺鞍垫先是在骡马背上放一片“马绨”。它是西藏地方出产的,是一块长方形的毡子,四角镶花,底色有红的,绿的,上面有十字花纹,很好看。马绨上再放置麻布缝制的垫套,里面塞上毡子毛,很软和。最上面一层放的是一块叫“贡布”的皮子,大多用带毛的牛皮或山驴皮做成。铺垫上这些,货驮就磨不着骡马了。这些铺垫晚上也是赶马人睡觉的垫褥。
走西藏的马帮也不用楸木、楸珠来给骡马束尾,它们一方面增加了骡马的负担,另一方面容易磨伤骡马,而且坏了没办法修。所以走西藏的马帮只用麻布麻绳扭成马楸索来用,既轻便又软和,还很牢实。骡马一上路,就要戴上各自专用的用竹篾和细皮子编缠起来的笼头,以免它们一路走一路贪嘴。它们吃饭也有各自专门的料袋,像人一样,一日三餐,晚上就放到山上打野吃草。
马帮生活
马帮们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如此进行,早上找回骡马,马吃料,人吃饭,走路,上驮下驮,扎营做饭,放马,睡觉,周而复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马帮在路上,大部分时间过的是野营露宿的生活。一般天一发亮就爬起来从山上找回骡马,给它们喂料,然后上驮子上路。中午开一次“梢”。“开梢”就是吃午饭的意思,也就是打个酥油茶,揉一点糌粑吃。当天色昏暗下来的时候,马帮都要尽力赶到他们必须到达的“窝子”,在那里才好“开亮”。开亮就是露营。他们要在天黑前埋好锣锅烧好饭,卸完驮子,搭好帐篷。每天的打野开亮,都由大家分工合作,找柴的找柴,做饭的做饭,搭帐篷的搭帐篷,洗碗的洗碗,而且是轮流着做,以免不公平。
马帮规矩
茶马古道上的路途凶险,路窄崎岖,如果两个马帮对面相遇,那要怎么处理呢?驮茶马帮的赶马人也有自己的办法,随身带着釯(类似锣的乐器)、大铃(拳头大的马铃铛)和超子(小铃铛串),如果两个马帮狭路相逢,走在最前面的赶马人就赶紧敲釯,退到较为宽敞的地方让另一方前行。但是也经常有双方都无路可退的情况,这时候就要比拼谁的货物多、重、值钱,处于下风的一方卸下货物让路。
马帮风光
跑马帮的风光。那是个英雄的年代,赶马人是女人心目中顶天立地的汉子,他们不仅带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还带给她们胭脂、粉饼、红线等女人用品。赶马的汉子见多识广,远的去过印度、尼泊尔、锡金,近的也去过阿里、拉萨、昆明、成都等地,他们身上流淌的是真正的男人的血,有着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几百匹马几百个人组成的马帮穿行在深山峡谷,马蹄得得,马铃丁当,遇上危险地段,数百人一齐放声吆喝起来,声音响遏行云,在群山间来回飘荡。
茶马世家普洱茶
如果在旅途中,赶马人遇到过路的妇女,就立即会有一场民歌大赛。这边“噢嗬嗬”声,那边立刻就有人回应。这边唱“投个石头试深浅,唱个调子试妹心。”那边唱:“采花要采头一朵,叶子又绿又新鲜……”这样一直唱下去,直至尽兴为止。
在茶马古道上,那些被称为“三道红”的姑娘,是专门来找赶马人的。为什么叫“三道红”?据说是因为她们发辫上扎着三道红线,所以赶马人就这样称呼她们。
“三道红”是滇西一带未婚女子的标志。“三道红”是茶马古道上赶马人消愁解闷的消遣:在枯燥乏味的旅途上,马锅头叼着烟卷,走在她们中间,和她们说笑、调情,说下流话,有时还动手动脚,三道红们便咯咯地笑个不止。在开稍的地方,村寨外面,三道红们聚集着,各自物色对象,有意中人后便洗菜的洗菜,淘米的淘米,一会儿就把饭做好,然后请赶马人吃饭。
晚上住店的时候,三道红为马锅头打好洗脚水,自己也洗了脚。给火塘添上柴禾。然后把马锅头围在中间,一边弹着三弦,一边唱着情歌。如果马锅头高兴的时候,还买一些酒和糖果来和大家共享。三道红们为讨马锅头的喜欢,会斟满一杯酒,笑着举到马锅头的嘴边,一往情深地说:“瞧得起我,就喝下这一杯。”马锅头嘿嘿地笑着,心花怒放,一醉方休。
商号与马帮
马帮形成的初期,各家各户只是将自己的马匹用于交通运输。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进行长途贩运的货物逐渐增多,加之复杂的道路状况,单人匹马很难成行,也无力承担全部运输业务,于是便数人相约合伙同行,共运一批货物,从而形成了最初的马帮。这种马帮只是农闲时临时组织起来的,或者是为运送某一批货物集中在一起,之后便告散伙,所以可以将之称之为临时马帮。后来,由于商品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运距也越来越远,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才能走上一个来回,临时马帮显然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出现了专业性马帮。这类马帮已基本上与农业或畜牧业分离,最初是由商帮组织起来的。清末到民国期间,云南各地出现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马帮。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赶马人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拥有相当数量的马匹,也具备了自己雇用马夫的能力,他们不经商,只是为商行或商号运输货物,故而从商帮中脱离出来,成为单纯性的马帮。
商号与马帮在产销和运输之间形成的专业分工与依赖合作关系,这对双方扩大再生产极为有利,也是马帮运输业的一大进步。
因转手贸易需要,商号一般都自己养有马帮,形成自己的运输力量,少则二三十匹,多则二三百匹,来往贸易全靠骡马一站站、一程程地把货物在产地和需求地之间来往运送。
一般来说,云南马帮的组织形式有三种。一种是家族式的,全家人都投入马帮的事业,骡马全为自家所有,而且就以自家的姓氏命名。第二种是逗凑帮,一般是同一村子或相近村子的人,每家出上几匹骡马,结队而行,各自照看自家的骡马,选一个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人作马锅头,由其出面联系生意,结算分红时可多得两成左右的收入。第三种我们暂且将之称为结帮,它没有固定的组织,只不过因为走同一条路,或是接受了同一宗业务,或是因为担心匪患而走到了一起。这几种组织形式有时会搅和在一起,成为复杂而有趣的马帮景观。走西藏的马帮一般都是家族大商号的马帮。
据估计,到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在茶马古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号有1500多家,当时每年来往于云南、西藏、印度等地之间的马帮约有30000驮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