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故事时代下,普洱茶消费的前提
2017年05月21日

故事时代下,普洱茶消费的前提

随着接触普洱茶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个行业的卖方很会讲故事,有些只是在产品宣传上造概念、讲文化、说背景等,这都无可厚非。更有甚者,将消费者进行品饮体验时的不好感受都归咎于消费者本人,比如:

我怎么觉得我喝了茶之后舌头发麻呀?

可能你本身寒气比较重吧!寒气较重会影响……

只能说碰见这样的卖方,还是果断离开吧。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讲故事了,而是进了一家“诊所”呀。

许多人刚喝普洱茶时,会觉得普洱茶很遥远,因为它五花八门的“包装”。这个包装可能只是肉眼可见的绵纸包装,不同品牌、不同产品绵纸包装上的图案,包含的元素都不一样;也有可能是“文字包装”,卖方会用不同的文字,组成不同故事、文化、背景等,将之捆绑在产品销售上。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有时候茶品本身并不重要,谁的故事更好,更能吸引人才重要。于是不同的产品有着不同的故事,故事多了,消费者就像是走进一本故事百科全书,长此以往这难道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诚然普洱茶是一片叶子,也是一种文化,当这片叶子穿上文化的外衣后会更加有利于销售,因此在销售过程中,包装产品本身并没有错,现在市场上没有一款茶是不需要经过包装的。但过分夸大“包装”的比重,强调茶品背后的“故事”强过它本身的口感时,是否有些舍本逐末、欲盖弥彰?最后消费者拿到一款茶:嗯,包装不错,吸引人。拿到另一款:嗯,这个“故事也不错”。结果一喝,两个茶的口感没什么区别,甚至原料都是一样。试问,这是在卖茶?还是在卖故事?盛易祥。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没办法决定一款产品的“故事”成分该占多少?因为我们不是产品的生产者,但我们能做到坚持自己的购物前提——口感体验。与其辨不清故事真伪,为选择谁而纠结,还不如坚持适口为珍,如果你觉得这款茶给你不愉悦的体验,那就果断放弃。

当然,有些茶因为自身工艺、仓储等原因,可能造成它短期内口感并不是很好或最佳,需要时间的力量,如果你有时间去等待去验证,那你可以尝试购入一两饼,看看是否后期转化真的如此,而且这也算品茶路上的一种乐趣。

但是懒惰是人的天性,大部分人是没有时间与条件去等待这个验证的过程,也许当时是抱着试试的想法购买了,然后回家一放可能就忘记,浪费了钱财不说,也占了地方。与其以后懊恼,还不如遵从自己当初的感受,不好喝就不买,不要听着卖方的“故事”而忘记你的口腔感受,还是坚持适口为珍,追求茶叶的品饮属性。

当把茶叶的品饮属性作为自己消费选择时的首要条件时,你就会觉得,其实喝茶这件事真的很简单。一个人时,舒适的口感愉悦了你自己;一群人时,这种口感愉悦了周围人。而且你可以置一方小茶席,或者入手一个简易的飘逸杯,也可以用水杯泡上几根,没人说过,普洱茶必须在茶台上泡。你选择什么样的冲泡方式,都是你的自由。以这种简单、轻松的方式对待普洱茶时,于消费者而言,它可能不再离生活很遥远;于市场而言,可能这种方式才是它最理想的发展方式。

试想一下当消费者与卖方以这种简单心态对待普洱茶时,普洱茶是否不再那么复杂?消费者不用面对五花八门的“包装”而左右为难,只要自己适口就好;对卖方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督促,因为当你再拿故事、文化等来试图为此款茶加“筹码”,抑或试图掩盖它的缺点时,你会发现这种手段已经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如果你的茶真的品质很好,不用你费尽心机去“包装”,它的品质就是你最亮眼的“包装”。
 20120711124505721.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