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之史,兴于东汉,商于唐朝,始盛于宋,形成于明,繁荣于清,名在当下。《滇海虞衡志》云:“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一句足以证明云茶在唐就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生产规模。当然,相比于清时期而言,早期的云茶生产、加工可忽略不计,普洱茶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最数清时期。
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先生在《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一书中,依照西双版纳古茶山形成的时间及明、清两代史书对普洱茶的记载来判断,他将云南普洱茶历史简要地化为两大时段,即车里宣慰司阶段和“改土归流”后的普洱府阶段。本文所言莽枝古茶山,在云南普洱茶的这两段的历史节点上,具有一定象征意义。
换句话说,谈云南普洱茶之史,便绕不过普洱府。然而,谈普洱府时段的普洱茶史,又与普洱茶原产地古六大茶山的“改土归流”这段历史,又绕不过本文中即将细谈的莽枝古茶山。就莽枝古茶山在史料中的记载,倪蜕《滇云历年传》有云:“雍正之年(公元1728年),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盛易祥。
明代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之前六大茶山属于车里宣慰司管辖地,实施的是世袭土司制度。在此时期的普洱茶种植与生产史,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朝末年已有内地商人进入莽枝古茶山贩茶,发展至清康熙初年,莽枝古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随后,正当清政府正在置办如何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之际,雍正六年(1728年),借莽枝古茶山小头人麻布朋之妻与茶商通奸之事拉开了古六大茶山改土归流的序幕。
而如今的莽枝古茶山,在古六大茶山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也当下普洱茶古茶山体系中不可抹灭的一支。接下来,说茶网记者风浔er就莽枝古茶山的相关知识进行全面地梳理与整理,以供诸位普洱茶爱好者进一步了解该茶山的相关内容。如下:
1、莽枝古茶山在哪里?
莽枝古茶山,和《三分钟读懂普洱茶:解读革登古茶山普洱茶的特点与价格》一文介绍的革登古茶山,同属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从地理位置来看,莽枝古茶山紧连革登茶山和孔明山,该茶山面积小于倚邦茶山,海拔1400米左右。取名原由:传说是诸葛孔明在此埋葬铜(莽),故取名为“莽枝”。
2、莽枝古茶山历史寻踪?
追溯莽枝古茶山史料:千年前就已经有少数名族,开始在莽枝古茶山居住种茶,且至少在元代时期便已有成片茶园。具体详解,可点击《古六大茶山之蛮枝》进行阅读。
清初,莽枝古茶山的牛滚塘已经是六大茶山最北部茶叶集散地。清雍正时期因牛滚塘事件,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以至于给六大茶山及其普洱茶带来了繁荣时期。清咸丰末年,牛滚塘一带却因发生了名族械斗,导致莽枝古茶山被创伤……为避祸,茶农、村寨迁空不少,以至于清朝末年,基本无人居住!偶尔回首,于茶山上那块乾隆11年的碑文中,依稀可见当年茶山的兴盛“模样”!
3、莽枝古茶山有哪些古树茶区分布?
莽枝古茶山,其古树茶主要产自秧林、红土坡、老曼丫、江西湾、竜夺等寨子的古茶园中。其中,古茶园最为集中的寨子是距离牛滚塘相对较近的秧林村。
4、莽枝古茶园的生态环境怎么样?
莽枝古茶山土质多为红土壤,气候温度适宜,较为适合古茶山生长。
5、莽枝普洱茶怎么样?
莽枝古茶树多中、小叶茶为主,所制晒青茶以特殊香型著称,同倚邦、革登的香型及口感相似。其特点为汤质柔、苦涩短;明显花香且香气高、杯底香较好;回甘快,上颚中后段偏涩;由于近年来茶园生态有所破坏,茶汤整体口感稍显粗糙。
据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年),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记载可见,作为澜沧江以内的古六大茶山之一的莽枝古茶山,曾经是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生产历史。可究竟都有着些什么历史文化故事?请听笔者一一道来:
一、地理位置
莽枝古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紧连革登茶山和孔明山,茶山面积小于倚邦茶山,海拔1400米左右。传说是诸葛孔明埋葬铜(莽)的地方,所以取名为莽枝。
二、茶山文明
莽枝茶山的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追溯其史料记载: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莽枝茶山居住种茶,至少在元代时期便已有成片的茶园;明代末年已有中原商人开始进入莽枝贩茶;清朝康熙年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更是成为了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聚地。却于咸丰末年,莽枝古茶境内发生严重的械斗,导致大批茶农流失,因此荒废了不少茶园。直至八十年代才开始逐渐恢复元气。
莽枝茶山最兴盛时期在乾隆到咸丰年间,茶园盖山,村寨密集。其中,莽枝大寨、秧林大寨、牛滚塘是最为热闹的地方,三寨遥对相望,相距不到一公里。至今,牛滚塘的山梁上还有一条三米深的古道,据说是当年马帮踩出来的。
三、莽枝茶特点
莽枝古茶山土质为红土壤,茶树多中、小叶茶为主,所制晒青茶以特殊香型著称,同倚邦、革登的香型及口感相似。之前惨遭破坏,目前所残存的古树群落已经不多见,倒是在海拔1360米处,还保留着一株较大的古茶树。莽枝古树茶汤,汤质较柔、苦涩稍弱;明显花香、杯底香很好,回甘速度快,上颚的中后段偏涩,且由于近年来茶园生态有所破坏,茶汤整体口感稍显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