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品茶者,为何钟情于茶之苦味?
2017年05月21日

品茶者,为何钟情于茶之苦味?

酒逢知己千杯少,茶逢知己一杯醉。
与酒追求香冽不同,大多品茶者钟情于茶的“苦涩味”,在他们眼里这就是茶之本味。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存在着喜欢茶,而且能在苦味、涩味中品出茶味之美,他们被称为“爱茶人”。而这些爱茶人大多为文人墨客,对他们而言,茶常常是一种助兴之物,在琴棋书画诸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味”是中国诗学、美学中基于味觉体验而形成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云:“ 口舌之味通于道”。“道”是抽象的、超验的感悟,味”是很具体的感受,但通过味则可以入“道”。
酸、甜、苦、辣众多的“味”中,苦和涩是消极的,让人不容易接受。而对于茶来说,却是它的风味所在。
《诗经•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意即谁说茶是苦的?其实它也像荠菜(甜菜)那样有甜味。“荼”多训释为苦菜,以苦味为主。
唐代陆羽《茶经》:“其味苦而不甘, 荈也;甘而不苦,檟也;啜苦咽甘,茶也。“啜苦咽甘”亦即刚喝时觉得苦,回味之后咽下去就有回甘味,这显然是最理想的茶味。
五代时期毛文锡在《茶谱》中论茶昧,使用了“味颇甘苦”、“其味甘苦”之类的述。“甘苦”本是两种相反的滋味, 开始走向融合。
宋人谭处端《阮郎归•咏茶》:“明道眼,醒昏迷,苦中甘最奇。”朱熹《朱子语类》卷 138有载:“先生因吃茶罢,曰:‘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
茶更是被称为“清苦先生”,元代杨维桢有《清苦先生传》一文,支中夫作《茶苦居士传》,清代诗人许友《春日园居》有“午眠方足新茶苦,啄木声移嫩叶中”的诗句,写的就是对新茶之苦味的品赏。
乾隆帝为“味甘书屋”题诗曰《味甘书屋》(二首),有 “甘为苦对殊忧乐,忧苦乐甘情率然”;又作《味甘书屋口号》:“即景应知苦作甘。”自注云:“茶之 美,以苦也。”把“苦”作为茶味之美昧所在。清人汪士慎有《武夷三味》一诗,其序云:“此茶苦、涩、甘,命名之意或以此,茶的苦涩味被当作是它的本味。
除了味觉,茶在视觉上“涩味”代表着陈旧而古雅的颜色,高雅不俗。
在格调、风格上,“涩味”是指一种朴素淡雅、沉稳脱俗的气质。
在技艺修养上,“涩味”则是指 一种豁达、纯熟的境界。
对于人来说“涩味”就是不随俗、不从众,独出心裁,但又循规蹈矩,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是爱茶人独有的气质和魅力。
而成为一个爱茶人的养成是漫长的,首要是技巧的锻炼。初学者大多企图从茶书中去寻求答案,欲速则不达,只有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你喝的每一口茶,透过反复的练习,去丰富味蕾,日积月累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爱茶人。
酒劲冲而浊,茶味淡而清;酒使诗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茶使诗人神清气爽、两腋生风,因而酒诗与茶诗风格也迥然不同。
孤影自酌,若没有酒友一醉方休,那就找个知己,一杯而醉。
 1068141_230843872000_2.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