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渐渐喝出了情绪。亦如在成长之路上,见了越来越多的人与事,懂了更多的心思与人情冷暖,便不再如初那么单纯地以为每个人都很好,便也学会了看人、看事,便也生出了自己喜欢或是厌恶的情绪。
喝茶之初,没有太多的期盼,没有太多的想法,在我眼里,茶,都一样。
后来发现:原来它们不一样。于是,我有了我的偏爱,或是某个山头,或是某家品牌。
从此,喝茶之前有了期待、有了小小的叹息甚至于心底的抗拒;喝茶之后更是有着“果然不错、没有达到我预期的口感、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了”这些自然而然的感受。按照有些人的话说,这是一件好事,毕竟有情绪至少说明是在乎的,至少说明认知的东西多了,可是,我宁可如最初那样。
在乎了,懂得了,于是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往往会现在心底给一款茶贴个标签,然后按照这个标签去喝,努力地去寻找标签内的几个关键词,与其说是喝茶,倒不如说是“茶中找茶”,设定好的特点都找到了,嗯,这是真的;反之,找到的少了,便怀疑:这茶特点完全对不上,应该不是它厂家说的那个山头的吧。一旦萌生这种想法,不但对茶品本身有了不好的印象,甚至把该品牌一块牵连了,然后就陷入了一个喝茶的恶性循环中。而最初,哪有这么复杂,茶好喝就是好喝,不好喝就是不好喝,无关品牌,无关山头。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糯伍、坝歪的茶是不是冰岛?你可以说它不是冰岛老寨,但不能说不是冰岛吧。就像云南人,你对人家说你是中国人,这本身没有错,只是你回答的不是人家所想要的答案罢了。因此,我们喝茶时所带有的山头和品牌情绪导致的结果就是:是我们最初所预想的口感,那就是真的;不然就是假的。
举这个例子只想说明一点:我们忽略了普洱茶山头的细分还没达到如此精准的地步。再比如说,攸乐古茶山,我们现在见到的大多数产品产地都是直接如此说明的而没有再细分化,可是攸乐茶山下还有龙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飘这些村子,想必各个村子的茶口感未必一样。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概括性的攸乐普洱茶的特点来判定我们所喝的茶是否真的源自攸乐古茶山。
再来看品牌,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各家品牌其实并不能用“一种味道”来概括,再也不是喝出烟味就一定是下关沱茶的年代了。加上工艺、机械的不断提升,其实没有哪家茶的口感是始终一层不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抱着“品牌情绪”喝茶的话,那未免显得过于狭隘。
因此,当我们渐渐熟知了山头、品牌大致的特点之后,也不必就给每一款茶都贴上对应的标签,然后带着对这一山头、品牌的情绪去喝这款茶,然后按照一个特点对应一个关键词的做法对茶的真假作出判断。一方面,这本身就不够严谨,至少普洱茶目前还没发展到如此细分的程度。另一方面,个人的情绪,或多或少是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的。
既然如此,倒宁可像懵懂时期那样喝茶,没有情绪,只有个人所认为的好喝不好喝喜欢不喜欢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