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国饮,茶为世饮。作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料”——茶已经成为中国的代表符号之一,历史上很多西方国家了解中国就是从瓷器和茶叶开始的。现在,茶可以说一门既健康,又符合国粹的生意。
很多中国人都有饮茶的习惯,几个相熟之人相聚在一起。温杯、投茶、洗茶、泡茶、醒茶、倒茶、奉茶、品茶……一气呵成。端起带有余香和温度的茶杯,慢慢地抿一口,感受舌尖到舌根甚至喉咙带来的味道变化,静静倾听茶友诉说种种趣事,别有一番享受。
有人喜欢把喝茶称为“吃茶”。
茶,在唐朝以前,确切地说在陆羽著述《茶经》以前,并不十分普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并不显著。
那时的人们把茶当成是一种浆类食物,有时是单独煮食,也常与葱、姜、橘皮共同煮成浆,叫做茗饮,或与粥菜共煮,称为茗粥或茗菜。
所以,在古代漫长的时期,人们是在吃茶而不是仅喝茶水。茶叶大多被磨碎后煮食,或与其他食物共煮。
唐代著名茶学专家,“茶圣”陆羽著述《茶经》,提倡煎饮法,禁止在茶中添加“乱七八糟”的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等佐料,饮茶方式被做了“减法”。
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佐茶点心作为清饮所必需的茶食也得到了发展。
古时,古人奉行“一日两餐”制,加餐为小食,多为麦面、米粉制品。起初,只是些足以果腹的简单饼食,后来由于对色香味形的追求和创新,小食逐渐丰富起来,发展出了以油、糖、面等为原料制作的精致糕点。到唐代时,点心由此产生,“点心”一词源于此。
最初,也许人们就是将茶当成一种“食物”,考虑更多的是“果腹”吧。后来,随着经济社会和知识文化的发展,从煮茶到煎茶再到现在的泡茶,吃茶与喝茶区别开来,佐茶点心作为吃茶的“替代”逐步成为饮茶方式的标配,又做了一次加法。
现在,喝茶时人们都喜欢佐以一些精致的点心,既解了茶腻,也算是对古时饮茶风俗保有余地吧。
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喝茶方式的减法也带来了茶叶文化的加法。正因为行茶过程的“简单”,让很多文化得以添入和附着,催生出了很多喝茶行茶的方式,成为喝茶过程中不可少的体验。
素衣麻服、精致妆容、纤纤素手、优美的表演、美轮美奂的茶席或场景布置……曼妙佳人,一脸宁静,将行茶的动作或方式美化、艺术化,成为一种视觉的享受。
现在,人们饮茶不仅仅满足于泡茶技艺的钻研,更喜欢将泡茶过程艺术化,欣赏、赞扬并传播。
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茶艺本身自然是引发人们对茶的热爱,但重心还是在茶本身上。加法太多,难免有矫揉造作之嫌。所以,茶艺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在做适当的减法。比如,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动作,茶席上也不再是各种茶具茶器的堆砌,简单的几样茶具,配以合适的花草点缀和装饰。既主次鲜明,又能产生“极简”的美学体验,显得更美了。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加之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似乎又对茶做了很多“加法”,过分地谈文化,过分地“包装”和“修饰”,让茶行业负重太多,影响了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