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库茶,绝对算得上临沧茶产区的核心。一方面,勐库产区有着闻名遐迩的冰岛产区,代表着临沧茶的绝对高度;一方面,邦马大雪山里生长的“千年万亩野生古茶园”,让勐库茶有了可以溯源的根;一条南勐河,划分东西半山,形成了无比丰富的小区域气候,也造就了勐库茶多彩的山头茶风味。无论从山头的密集度,古树茶的产量还是品饮体验的丰富度、辨识度上,都足以证明勐库产区在临沧茶里的分量。
许多做临沧茶却不以勐库山头为主的茶企都知道,在临沧要发现好茶,第一规律就是找到“勐库大叶种”!换言之:勐库茶就是临沧茶的规律!所以,朋友们,如果你要彻底搞懂临沧茶,建立完善的临沧茶品饮体系,建议直接从勐库产区入手!对于刚入行的小白而言,勐库茶的品饮体验是友好的,它大都简单直接,风格爽朗,入口滋味、香气、汤感、回甘生津都很容易捕捉,简直是小白入门山头茶的福音;但对于许多以勐库山头茶玩家而言,勐库茶的水没有看上去那么浅,一个冰岛茶,已然让整个行业陷入癫狂,真假难辨;为什么山头与山头之间体验相差不大,价格却相距甚远?
笔者从接触勐库茶到现在,已经有12年的时间;不夸张的讲,产区里的每个山头,都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深耕;结合自己跑山的经验,以及对山头茶的认知,给大家总结了这一篇:勐库山头古树茶的规律!希望对大家学习、选择、品饮勐库山头茶,有一定的帮助。
规律一:勐库山头茶茶汤质感的通病行业向来缺乏直面山头茶缺点的勇气,优点皆“喜大普奔”,缺点却避而不谈。今天我便要来谈以下,勐库茶的缺点:第一条规律要讲述的就是勐库山头茶茶汤质感的通病。茶汤质感即茶汤的汤感,水路和劲道的综合表现,勐库山头古树茶茶汤质感最大的问题就是:入口厚,过喉散;气虽足,汤无劲。
说人话就是:汤感的厚度普遍不错,水路和劲道缺失。做进一步的解释:1.冰岛五寨的部分地块或产品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其水路和劲道的表现达到水准之上,虽然达不到易武顶级森林茶的茶汤质感,不过相对而言,已经足以傲视临沧产区了;2.大家也不用着急来骂我,先去感受一下勐库二、三线山头茶汤过口入喉时的感觉,是否如我所言:茶汤入口时厚度比较明显的,这一点喝过古树茶的人应该都能体会到;名优产区如磨烈、小户赛红土地、大中山等等的古树茶,茶汤在嘴里是有“团感”的,貌似劲道十足,但茶汤入喉,汤就团不起来了,或者成“片状”,或者散开了。个人认为,勐库产区的山头茶普遍在滋味、香气、甘津上表现优异,在茶汤质感上的表现普遍不及格,这也是为什么勐库除了冰岛产区外,很少有小产区受玩家追捧的主要原因。最后一句话:每个山头茶产区的体验感都是各有优劣的,请大家理性看待优点和缺点。
规律二:勐库山头茶的体验通病——回涩勐库茶的涩感一直为茶友诟病。作为一个资深的山头茶品饮者,必须要为勐库茶的涩感澄清几点。1.勐库的三线及以上的山头古树茶涩感都不高,或者说不是直接的涩感,但凡你不是对涩感很敏感的人,大都能忍受的;2.勐库山头茶的涩感更偏向“回涩”,即茶汤入口时你是感受不到涩的,涩感是茶汤咽下去后慢慢反出来的涩;且这种感觉是逐渐叠加的,开始时可能只是舌面和两颊有微微的收敛和“粗糙”感,等茶汤冲泡至尾水时,因为涩化开的速度赶不上喝茶的速度,所以才会有“越喝越涩”的错觉;(ps:这个时候,涩感化开的速度,就会成为判断勐库茶品质的重要维度之一。)3.勐库茶的涩也并非一无是处的,许多勐库茶的回甘是“分段式”的,勐库山头茶的涩感化开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回甘的时间。
规律三:勐库山头茶的两种主流风格
勐库山头茶的主流风格有两种。一种是以冰岛为代表的风格,特点总结为“甜醇细腻”。这类风格的山头,滋味和回甘的表现都以香甜为主,甜感细腻、持续性好,入口醇和,适口度很高;相对另外一种风格而言,滋味的冲击力和刺激性都没有那么重,汤感的厚度似乎也不及另外一种风格,但水路要比另一种风格细腻的多。代表山头:西半山的冰岛老寨、地界、南迫;甲山;苞谷地;东半山的:坝歪的部分地块、糯伍、正气塘、小荒田等;
另外一种是以磨烈为代表的风格,特点总结为“苦厚香烈”。如上四个字所言,这类型的山头滋味是有苦底的,当然,苦的程度未必相同,有些苦底清晰一点,有些模糊一点;这类型的茶,滋味刺激性冲击力都很足,香气丰沛饱满,汤感很厚实,但水路要比“冰岛系”的山头粗糙一些;代表山头:西半山的磨烈、小户赛、大中山等;东半山的:坝歪部分地块,坝糯等;
剩下的规律四,五,六三条,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详细论述过,此处就不过多 赘述了。有需要查看细节的朋友可以直接点击文章标题。冰岛茶的4大秘密,茶商永远不想让你知道!(点击可以直接观看文章)
规律四:越靠近冰岛老寨的山头水路越细腻
规律五:大雪山脚下的山头回甘时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冰糖甜”
规律六:勐库山头茶转化有趋同性
来源:半文 山头古树茶半文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17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