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误传已久的五大“好茶”特征,90%的茶友被骗过!
2017年05月21日

误传已久的五大“好茶”特征,90%的茶友被骗过!

 1. 出现“冷后浑”就是好红茶?
所谓“冷后浑”,其实是一种乳凝现象,具体表现为冷却后的茶汤由原本的清亮变成浑浊,产生的沉淀物被称为“茶乳酪”、“乳酪物”。
茶汤出现冷后浑与茶叶中的内含物质有关,而构成红茶冷后浑的主要成分则是茶黄素、茶红素、咖啡碱和蛋白质,这些物质在茶水温度较高时呈游离状态。
而当温度降低(40℃以下)、茶汤逐渐冷却,便“抱团”堆积在一起,形成沉淀的聚合物,也就是茶乳酪。在这之中,茶黄素与咖啡碱的作用最明显。
国内相关科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茶黄素和咖啡碱的质量浓度不断增高,茶汤透光率逐渐降低、沉淀物含量越高,红茶的冷后浑现象更加显著。
因此,冷后浑更准确来说是判断红茶中茶黄素的含量高低,但不代表这款红茶的品质一定好!毕竟在冷却时茶红素、咖啡碱的含量也是升高的。
冷后浑也并不是红茶专属,一款红茶的品质究竟如何,是要根据原料等级、制作工艺及内含物质等方面综合判定,仅凭一项指标一概而论是不准确的。
2. 绿茶采摘越早品质越好?
绿茶贵在“早”,每年到了春茶季,一杯鲜爽十足的早春绿茶成为绝大多数爱茶人的心头好,追捧“明前茶”的更是大有人在。
这让很多人以为绿茶采摘越早品质越好?诚然,越早采摘的绿茶芽叶越鲜嫩,但过早采摘的越冬嫩芽积累的内含物质不足。
通常过早采摘的芽头茶氨基酸含量低,茶多酚含量较高,喝着苦涩味重,内含物薄弱,也很不耐泡,往往泡上一道就没什么滋味了。
因此,喝春茶不应盲目追求采摘时间和嫩度。并且不同茶区的气候条件迥异,茶树发芽时间不同,绿茶的采摘标准也会有所区别。
比如我国江南茶区的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黄山毛峰等都以“明前”为贵,而执行一芽二、三叶采摘标准的六安瓜片,则讲究“雨前茶”为上品。
3. 有“马蹄结”就是荒野白茶?
近年来,荒野白茶受到越来越多茶客的青睐,好这一口的想必都听过一个说法:判断是不是荒野白茶,看有没有马蹄结就晓得了。
所谓“马蹄结”,其实就是白茶茶条末端带有木质化性状的一个小疙瘩,看上去就像一个小马蹄,因此而得名马蹄结。
回到正题,马蹄结是否为荒野白茶专属?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荒野白茶确实有马蹄结,头采的荒野白茶马蹄结更明显。
但若人工采摘荒野白茶时,刻意远离枝干部位、在芽头处掐断嫩芽,那制成的茶就不会彰显马蹄结;此外,台地茶也可能有马蹄结。
比如一款台地白茶采摘自树龄高的台地茶粗枝,也可能会有马蹄结。所以,判断是不是荒野白茶,仅看是否存在马蹄结是不准确的。
这一点小懂曾请教了我们团队茶学出身的专业评茶师,学到了一个辅助判断的简单方法分享给大家:荒野白茶的干茶、叶底色泽一般偏黄绿色、台地茶或有机茶则更偏绿翠。
4. 槟榔香是好六堡茶的标志?
素以“红浓陈醇”著称的六堡茶,是曾经的“侨销茶”,近年来也逐渐进入大众品饮圈!尤其是三伏天将至,祛湿正当时,很多人首选喝六堡茶解暑。
不过说到六堡茶,独特“槟榔香”也是它的代名词!据相关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六堡茶入选中国24名茶之列就是因其具有特殊的槟榔味。
槟榔香也因此成为优质六堡茶的标志,而《茶叶化学》一书对槟榔香如此阐释道:“槟榔香,就是松烟香的陈化味。”
换而言之,就是六堡茶制作过程中,干燥时采用了松枝明火进行烘干,制成后的新茶往往带有微弱的“松烟香”,后期存储会发生转化。
也就是说,槟榔香就是原本带有松烟香的六堡茶新茶,在适宜的环境中经过长期贮藏而转化出来的一种香气,是极具偶然性的,可遇而不可求。
因此,并非所有新制成的六堡茶都会陈化出独具特色的槟榔香,采摘时间、制作细节、贮藏环境等不同也有可能出现参香、木香、樟香、药香等。
可以说,槟榔香是六堡茶众多优质香型的其中之一,没有槟榔香也不代表品质不好,六堡茶经长时间存储得当、自然陈化的香气、口感等均会更上一层楼。
5.火功越高岩茶品质越好?
武夷岩茶制作时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焙火”,刚入坑的茶友们难免会觉得岩茶喝起来味道冲,给人一种烟熏火燎的感觉。
这是由于武夷岩茶在焙火时无可避免地会产生烟火气,有火香确实是岩茶的象征之一,但不代表炭火味越足的武夷岩茶品质就越好。
要知道武夷岩茶素来“重水求香”,在制茶师的鬼斧神工下,岩茶还会出现各种芳香气息。若一款岩茶只有炭火味,没有别的香气释放,显然不是好岩茶该有的品质表现。
一般优质岩茶多采用足火(通常初始火温80-85℃,后逐渐下降)低温慢焙至足干,再进行吃火(又称“墩火”,温度降低至60℃)直至出火香为止。
在此过程中也会形成岩茶其他的香气,并随着焙火时间的增加慢慢固定香味,最后茶香气是馥郁多样的,同时也提升了成茶的整体品质。
只有“火香”的岩茶则很可能是采用了高火功烘焙(火温可达120℃以上,甚至超过160℃以上),过高的温度快速干燥茶叶的同时,也不利于茶叶香气、滋味的优化。
高火功岩茶往往第一道滋味很浓,第二道口感就开始“断崖式”下滑了,茶汤断档很明显,不是正常岩茶那样循序渐进的滋味变淡。
对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顺明老师曾与我们分享道:高火焙出来的岩茶,都不是好茶,甚至可以说是劣质茶。
综上所述,这些茶圈流传已久的判断红茶、绿茶、白茶、六堡茶、武夷岩茶品质突出的标志,也并不是全然准确的,甚至有点以偏概全了。
在此,小懂提示茶友们日常在选购茶叶时,还是要综合多方面的表现来考量!大家还知道哪些判断好茶的误区?欢迎评论区留言补充~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茶叶生物化学》,宛晓春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国茶叶词典》,陈宗懋、杨亚军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3]《“冷后浑”的形成与转溶》,曾晓雄,湖南农学院基础科学部;
[4]《茶黄素和咖啡碱浓度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李双、罗理勇、刘姝娟等,食品工业科技【A】。
来源: 别茶客 懂茶帝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