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弯弓之行:谈谈“易武代表山头茶深度”的理解!
2017年05月21日

弯弓之行:谈谈“易武代表山头茶深度”的理解!

4月4日,清明,未雨;天空,山峦,像蒙着一层灰雾。

虽为深春,山色却颇显疲态。

照例,记以下流水账:

上午起床便吃了一泡茶王树,陪刮风寨茶农兄弟去易武发货,途经麻黑,又吃了一泡今春麻黑古树;

镇上用餐结束,已是午后,便去了滥田上寨,喝了泡曼洒古树,一泡弯弓古树;

临时起义,乘坐茶农兄弟的摩托车,跑了一趟弯弓茶地;

原本打算再去薄荷塘,茶农兄弟叫苦不迭,言及山路险远,又恐天色将晚,只能草草作罢;

回到刮风寨初制所时,已傍晚七点多,晚饭未熟,又与山妻喝了一泡弯弓的马鞍山,心情大快!

真是行程杂乱的一天。

晚饭后,洗漱闭,暮色沉沉,电脑桌前,忽有所思。

一:一个比喻句,让我回答了整年!

今天想要写这篇文章,起因是去年易武茶山行时发的一条朋友圈,内容如下:

勐库茶区的地图看起来像片茶叶,

南勐河是叶片的主脉;

东西半山的山头都是支脉;

不断的向上生长;

易武茶区的地图看起来像树根,

每个山头都在根须上;

不断的向下汲取。

所以为什么说茶人的最后站是易武?

因为: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爱茶人来易武,就是来寻找普洱茶的根!

这依然是近年来个人写过较为满意的比喻句。但其实最后的“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八字确实有些耍小聪明了,以至于后面我每每读到此处,都会想“为什么说茶人的最后一站是易武”的答案。

当然,也是做过总结的,即:易武顶级茶的共性。

二:易武顶级山头茶的共性!

去年的易武茶山行,个人总结了易武顶级茶品饮体验的规律,关于易武茶的解读,我也基本都是围绕这三条再展开的:即:

1.森林感;2.茶汤质感;3.入喉感。

基于此三点,不管你是处于蜜香带,花香带还是原野香带;也不管茶叶来自石门坎,还是刮风寨,又或是新细分的小产区,但凡三感俱佳的易武茶,品质皆毋庸置疑的好。

对于这三种感觉的具体描述,文章都谈过无数次了,此处就不赘述了。

而回想起来,今天喝的茶,已经涵盖了易武的几个大片区:麻黑,刮风寨,弯弓。

加上连日来,白天跑茶园,晚上盯初制,对于易武茶似有更深的理解。

基于上面三点,我先简单谈以下今天喝到的这几款山头的特点。在此之前,要先谈下近年易武春茶普遍存在的问题:

今年易武茶的状况还是受到干旱的影响,严重减产已成定局,除了部分土壤保湿性好,或生态较稳定的茶园,大部分茶园依然是:茶叶要么发不出来,要么发出来便老了,更有甚者,发出来的芽头因为缺水而老死树梢,最后脱落。

故今年的茶青大都叶嫩梗老,工艺方面,对萎凋和杀青的程度都有有着超高的要求;

品饮体验方面:香气相对较高,但也会相应的又苦底和涩感。

这些都是茶友们需要理性认知的。

接下来一款一款的说:

1.麻黑:森林气息较弱,茶汤厚实,可能受涩感的影响,感觉水路的顺滑度不佳,香气沉闷,有入喉感,但入喉感不清晰,回甘绵长,气感感受不明显;

2.曼洒小黑山:森林气息较弱,汤厚实,无团干,水细,涩感微弱,甜度高,花香明显,无入喉感,回甘好,无气感感受;

3.弯弓森林古树:有明显森林气息,汤细香扬,甜度高,柔和雅致,入喉感清晰,但持续性般,回甘绵长,喉韵明显;

4.弯弓马鞍山森林古树:甜感,清凉感,穿透力,入喉清晰,汤质稠滑,无明显涩感,持续性好,回甘绵长,香气略显沉闷;

5.茶王树挑采古树:森林气息明显,野韵十足,香气层次感好,香水结合度高,汤感厚实,气顶韵沉,涩感微弱;

三:谈谈“易武代表山头茶深度”的理解

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从曼秀开始进入麻黑片区,在大漆树分路,左边去到刮风寨,右边去到弯弓片区。路的分开也代表着风味的分野。

虽然这样的对比可能不太准确,因为刮风寨也是隶属麻黑村委会的,但单论麻黑,弯弓,刮风寨的品饮体验而言,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麻黑厚,弯弓雅,刮风野。

麻黑的厚似乎是这几个片区的基础,刮风寨在厚的基础上,又多了几分野性和劲道,所以体验感大都成团饱满,气顶韵沉;弯弓在厚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分灵动和细腻,故体验感大都细腻雅致,穿透力十足。

最后就此做个比喻吧:

麻黑的茶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温润厚实,质地通透;

刮风寨的茶如同将这块璞玉雕成写意山水,寥寥数刀,野性十足,又意境深远;

弯弓片的茶则更像将这块璞玉雕成工笔山水,细腻处见劲道,回味时觉隽永。

当然,无论哪种风格,都可称极致!

四:关于弯弓古树头春的预定:

今天喝的弯弓古树源自滥田上寨。目前古树有一点量了

弯弓片区极大,资源主要掌握再丁家寨,滥田,杨家寨手里,据茶农介绍,其实不管哪个寨子,还是要看是否处在弯弓核心产区,而核心产区是从弯弓大庙开始的。

以下两张图为弯弓大庙旧址,从图一的岔路口经过杨家寨旧址后才到弯弓大庙。

来源: 山头古树茶半文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7dit32.jpg